一、班固和第一部宏偉的皇朝史
自西漢宣帝時《史記》麵世後,乃漸次受到人們的重視,除元帝、成帝年間有褚少孫補寫《史記》缺篇外,西漢、東漢之際,續作者蜂起,以補《史記》所記武帝太初以後史事。他們是劉向、劉歆、馮商、衛衡、揚雄、史岑、梁審、肆仁、晉馮、段肅、金丹、馮衍、韋融、蕭奮、劉恂等(見劉知幾《史通·古今正史》)。由此亦可見《史記》作為中國史學之奠基石的重要地位。
東漢光武帝建武年間,班彪也“繼采前史遺事,傍貫異聞”,作《太史公書》“後篇”數十篇[98],是眾多《史記》續作中最有成績的。其子班固也就是在這個基礎上開始撰述《漢書》的。班彪“才高而好述作,遂專心史籍之間”,而又“家有賜書,內足於財”[99],這是他能夠撰《太史公書》後篇的條件。他在所撰後篇的“略論”中,簡述了史學的曆史,從思想、文獻處理和體例、文字表述等方麵評論了《史記》,最後寫道:“今此《後篇》,慎核其事,整齊其文,不列世家,唯紀、傳而已。”建武三十年(54),班彪卒於官,其所撰“後篇”亦成未竟之稿。前述班彪的《王命論》以及這篇“略論”,也就是班固撰述《漢書》的基本的指導思想。
班固(32—92),字孟堅,東漢扶風安陵(今陝西鹹陽東北)人。後史稱他“博貫載籍,九流百家之言,無不窮究,所學無常師,不為章句,舉大義而已”。這跟他有良好的家學傳統是分不開的。父死,乃歸鄉裏,“以彪所續前史未詳,乃潛精研思,欲就其業”。後有人上書明帝,告他“私改作國史”,乃被係京兆獄。其弟班超詣闕上書,為之申辯。明帝亦得班固所撰史草,重其才,任命他為蘭台令史,與陳宗、尹敏、孟異共撰成《世祖本紀》。永平五年(62),任校書郎,典校皇家藏書。此時,他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孫述等有關新莽末年、東漢初年史事,凡列傳、載記28篇。其自謂“永平中為郎,典校秘書,專篤誌於博學,以著述為業”。當指此而言。於是,明帝乃命其“終成前所著書”。班固撰寫《漢書》的事業由此正式被皇家認可,積二十餘年,至章帝建初年間,大致完成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