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史學史綱(第四卷)

第二節 《史記》——中國史學的奠基石

字體:16+-

一、司馬遷撰《史記》

時代造就了司馬遷和他的輝煌的史學事業,司馬遷本身也具備了致力於這一事業的主觀條件。

司馬遷(公元前145或前135—約前90[42]),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人。他生於史官世家,父親司馬談(?—前110)在漢武帝建元、元鼎年間(公元前140—前111)任太史令。司馬遷幼時“耕牧河山之陽”,從事輕微的體力勞動。10歲開始誦讀“古文”,即指先秦時期人們用當時的字體書寫的曆史文獻。他的啟蒙老師,想必就是他的父親司馬談。這種家學淵源對他後來的治學道路有極深刻的影響。司馬遷隨父親到了長安以後,曾經向著名學者孔安國請教關於古文《尚書》的疑問,又隨經學大師董仲舒學習《春秋》公羊學。董仲舒的學術思想對他後來的治學道路也有深刻的影響。

司馬遷生活在富庶、強盛的漢武帝時代,20歲上他開始進行廣泛的漫遊和考察活動:“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43]這次漫遊和考察所得,是他後來撰述活動的很重要的準備。接著他被任為郎中,奉命到過巴、蜀以南,以及邛、笮、昆明等地。這對他了解那裏的風土、人情、曆史,無疑也是十分重要的。元封元年(公元前110),漢武帝封泰山,司馬談以太史公職而不得從行,憤懣而死。臨終之前,以史事囑司馬遷。司馬遷決心完成先人未竟事業,這成了他終生的誌向。三年後,他被任為太史令,從而有機會遍讀皇家藏書,為撰史工作做了文獻上的準備。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司馬遷參與製定的“太初曆”完成。此後,他即著手於一生中最輝煌的事業:撰述《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