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史學史綱(第四卷)

第四節 曆史觀念的豐富和史學興起的標誌

字體:16+-

一、曆史觀念的豐富

隨著曆史的進步,人們的認識活動逐步活躍起來。在這個基礎上,人們的曆史意識不斷加強,對曆史的認識和解釋產生了越來越濃厚的興趣,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曆史觀念。這些曆史觀念雖然都帶著古樸和粗糙的特點,但卻顯得十分豐富,顯示出史學興起階段的生氣。

這個時期出現的不同的曆史觀念,就其在曆史認識的性質上看,有進步的,也有保守的,有正確的,也有錯誤的,它們都是人們在認識曆史過程中的產物。從這個意義上說,它們的出現,都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而每一種曆史觀念,也都毫無例外地要在曆史進程中不斷受到檢驗,在人們的社會實踐認識活動中不斷受到檢驗。

這個時期的曆史觀念的發展,有一個基本的趨勢,即人們已經逐步從“天命”決定人事的巨大陰霾下走出來,立足於人事審視社會現象和自身命運。這是十分艱難的過程,但這個過程一經開始,便不可遏止。

這個時期的曆史觀念的發展,以《左傳》、《國語》所反映的春秋時期人們的曆史觀念以及孔子的曆史觀念為中介,上接殷、周時代的“天命”觀念,下啟戰國時代各種曆史觀念的紛紛提出,顯示出清晰的發展脈絡。

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其中包含著曆史觀念的“爭鳴”[68]。在各種曆史觀念中,所涉及的問題主要有兩個方麵:一方麵是怎樣看待曆史的變化,另一方麵是怎樣看待曆史變化的動因。

關於前一個方麵的問題,主要有這樣幾種曆史觀念:

——複古史觀。《老子》書所宣揚的“小國寡民”思想,是這種曆史觀念的代表。它認為:“執古之道,以語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已。”[69]“小國寡民”就是這種“執古之道”的具體表現:

小國寡人,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人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複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