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史學史綱(第四卷)

第三節 私人曆史撰述的出現

字體:16+-

一、孔子和《春秋》及《左傳》和《國語》

春秋戰國時期的曆史大變動,反映在意識形態上,是學在官府格局的打破和百家爭鳴局麵的形成。在這個變化過程中,史學還不能成為一“家”,但它卻開始突破王侯貴族的藩籬而同私人講學和撰述結合起來。於是,中國史學上出現了最早的一批私人曆史撰述,其中主要的是《春秋》、《左傳》、《國語》,還有《竹書紀年》、《世本》、《戰國策》。這是春秋末期至戰國時代的事情。這時期,也還有官修史書的存在。在百家爭鳴中,可以看到各“家”的曆史觀點的異同及其在實踐上的運用,反映了史學的社會作用在較大的範圍裏被人們認識到了。

孔子所修編年體史書《春秋》,是中國史學上第一部私人撰述的曆史著作。[39]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因致力於曆史文獻的整理和修《春秋》而在中國史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春秋”本是各國國史統稱,司馬遷亦謂之曰“史記”。孔子修《春秋》,是在春秋末期,故他得以“西觀周室”文獻,研討諸國史記舊聞,博覽備采,而以魯國史事為中心撰成此書。《春秋》編年記事,上起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下迄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曆魯國十二公,凡242年[40],約18000字[41],大致寫出了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的重大曆史事件。

《春秋》作為中國現存最早的編年體史書,它的第一個特點是“屬辭比事而不亂”,即綴輯文辭、排列史事都有一定的規範,全書井然有序。這說明《春秋》在編撰形式上的優點,一是講究用詞造句、連綴文辭,二是善於綜合、排比史事。此前,盡管周王朝和不少諸侯國都有國史,且亦兼記他國史事,但畢竟都很有限。孔子在綜合閱覽、研討各國舊史的基礎上,按時間順序把曆史事件一一排比起來,這對於人們從一個長時間裏了解不同地區曆史發展大勢,提供了清晰的輪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