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史學史綱(第四卷)

二、中國最早的曆史典冊——《書》、《詩》和國史

字體:16+-

殷商和西周時期的曆史記載,除了有大量的甲骨文、金文以外,還有一些更加正式的官文書即王家的訓誡、誥誓,以及關於王朝的頌詩。這些,在春秋末年經孔子整理,分別編纂為《書》和《詩》中的《雅》、《頌》。

《書》本書於簡冊,難以保存,容易散失、錯亂,兼之春秋戰國時人往往又據舊說擬作,故孔子所整理編訂的《書》,至戰國時已難以窺其原貌。西漢時期又有今文《尚書》和古文《尚書》的流傳;東晉更有人作偽,杜撰所謂“古文《尚書》”25篇,經曆代學者考訂,斷定是偽書。今傳今文《尚書》28篇是西漢編訂的本子,為先秦時代文獻無疑。其中少數為春秋戰國時人所作,多數則是殷商、西周時期作品,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如《盤庚》篇記載了商朝中期盤庚遷殷這一重大事件,反映出遷殷的原因、遷殷前後的社會思想狀況和商王盤庚遷殷的決心及其對貴族們的反複告誡。《牧誓》篇記載了殷王的暴虐無道和周師的滅殷信念。《金縢》至《立政》諸篇,記載了西周初年武王、周公、成王時期政治統治的鞏固和對東部地區的征服與開發。《顧命》篇寫了成、康交替時的情況。《文侯之命》記平王東遷後事,當是春秋時人所作。這些記載,反映了殷商、西周時期的一些重大曆史事件,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的生產發展狀況、政治統治狀況、意識形態狀況,等等。

西周時期的曆史記載,在形式上跟《尚書·周書》相仿而又出於西周人之手者,還有《逸周書》中的一些篇章。《逸周書》,原稱《周書》。《漢書·藝文誌》著錄“《周書》七十五篇”,並稱它是“周史記”,顏師古注引劉向語說它是“周時誥誓號令也,蓋孔子所論百篇之餘也”。此雖非確論,但其中一些篇迭為春秋、戰國、西漢時人所征引,說明它至少包含著一部分西周時期的作品。現今流傳的《逸周書》60篇,大半為西晉孔晁注本(占42篇),餘為後人所羼。其中,《世俘解》、《克殷解》、《商誓解》等篇,可信為周初文字,其他多為後人擬作或偽托。《克殷解》具體地寫出了牧野之戰中帝辛(紂王)的結局,武王進入紂王住所的場麵,以及後來舉行的“革殷,受天明命”的慶祝大典和采取的封武庚、釋箕子、遷九鼎、“振鹿台之錢,散巨橋之粟”、封比幹之墓等重大措施。《世俘解》寫武王伐紂及其屬國的情況、當時俘獲和狩獵的情況以及祭祀的情況。這些,是《尚書·周書》中所沒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