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史學史綱(第四卷)

第四節 史家風采和時代精神

字體:16+-

一、旨趣各異的史家風采

近百年來中國史學界名家輩出,盡管他們旨趣各異,路徑迥然,但都各顯其風采,交織成近百年來中國史學這幅絢麗的畫卷。

所謂史家風采,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麵的含義:第一,在近百年來的中國史學以至在整個中國史學之整體發展上,其思想或論著具有開創性的和劃時代的意義;第二,撰寫出了具有廣泛影響、可以傳世的著作;第三,在治學宗旨和史學風格上獨具特色。或三者具備,或兼有其二,或隻占其一,均可視為卓然自立的“獨斷”之學。這裏所謂的“風采”,是包含了全麵評價的價值取向。如果沒有這樣一個全麵的價值取向,不僅難以做到公允評價,而且容易生出很多是是非非,甚至可能脫離曆史事實本身,失去了史學批評的意義。應當指出的是,這三個方麵,從史學發展來看,其作用力的程度是不同的;從史家個人來看,一般說來,不宜據此論其高低,而應做曆史的看待,即從曆史條件去加以說明史學家和史學現象。這是一件十分繁難的事情,又是不可不做的事情。

比如,梁啟超、王國維、李大釗、郭沫若,他們在倡導“新史學”,提出“二重證據法”,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指導曆史研究方麵,各有開創之功,對於推進中國史學走向近代的曆程和科學化道路方麵,做出了曆史性的貢獻。現在人們讀他們的論著,想到了他們,首先是應關注給他們以一定的曆史地位和恰如其分的評價;同時,自然也會受到梁啟超的**與勇氣,王國維的嚴謹與睿智,李大釗、郭沫若的革命精神與理性精神相結合的史家風貌的打動和震撼。史學之所以生生不息,不斷開辟前進的道路,離不開這些前驅的努力。

又如,範文瀾、呂振羽、翦伯讚、侯外廬、陳垣、陳寅恪、顧頡剛等,他們各在自身的研究領域多有論著,皆卓然名家。他們的著作,或論述,或考證,或於論述之中不乏考證,或於考證之中間有論述,都成一家之言,為學人所重,為社會所關注。現在人們來讀他們的論著,那種為了現在和未來而潛心研究過去的神聖的曆史責任感,以及在學術上堅韌攀登、誌在創新的精神,仍具有新鮮的活力,給人們以多方麵的感染和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