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史學史綱(第四卷)

三、形式的多樣性

字體:16+-

史書體裁的多樣性也是中國史書的一個特點。

史書體裁是史書的外部表現形式。在三千年的史學史上,中國史書體裁經曆著辯證的發展過程。有一種年代久遠的說法,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一說右史記言,左史記事),言為《尚書》,事為《春秋》。這說明了史官的分工,也說明記言、記事是較早的曆史記載形式。但言與事並不能截然分開,《尚書》中就包含了記事的成分;較晚出現的以記言為主的《國語》、《戰國策》,也包含了不少記事的成分。中國史學上最先形成比較規範的表現形式的,是編年體史書《春秋》、《左傳》,它們按年、時、月、日時間順序記事。《左傳》記事豐贍,不僅有精彩的記言,而且也有記一件事情的始末原委的,如僖公二十三年記晉公子重耳在外流亡19年的經曆。晚出的編年體史書《漢紀》、《後漢紀》又使用“言行趣舍,各以類書”的方法,記載了許多曆史人物;《資治通鑒》往往於曆史人物的卒年之下,略述其生平事跡。可見,編年記事的史書,也記言,也記事件始末,也記人物,其間存在著互補和辯證的關係。

比起編年體史書,紀傳體史書出現較晚。戰國時期出現的《世本》是一種綜合體的形式,它很可能是紀傳體史書的前驅。司馬遷的《史記》包含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個部分,是記事件、製度、人物和曆史進程的綜合體史書,後人稱為紀傳體史書,這跟它記述了朝代更迭和大量的曆史人物有關。紀傳體史書擴大了史書記述的範圍,同時也擴大了人們的曆史視野,促進了人們對於曆史麵貌的整體性認識,是編年體史書所不及的。這是又一層辯證發展關係。

繼《史記》之後,班固撰《漢書》,“自是世有著述,皆擬班、馬,以為正史,作者尤廣。一代之史,至數十家”[117]。紀傳體史書的發展至唐初達到了全盛時期,二十四史中有八部史書撰於此時,可為明證。因此,劉知幾著《史通》總結史學發展時,開篇就從“六家”講到“二體”,認為“班、荀二體,角力爭先”,“後來作者,不出二途”,視班固《漢書》、荀悅《漢紀》為曆史撰述的兩種模式。劉知幾在詳論“古今正史”的同時,又指出:“偏記小說,自成一家,而能與正史參行,其所由來尚矣”,“爰及近古,斯道漸煩,史氏流別,殊途並騖”[118]。他總結了“史之雜名”,凡有“十品”,認為它們是對“正史”的補充,反映了他對於史書表現形式之辯證發展的樸素的辯證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