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浩如煙海的史學遺產比較起來,《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分典》隻不過是它的一個小小的縮影,遺漏和缺陷是在所難免的。盡管如此,這畢竟是中國史學關於自身在理論方麵和發展曆程方麵,對於已有遺產的一次較大規模的整理,因而在學術上自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這裏,我想談幾點膚淺的認識。
第一,關於學科建設。記得我在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讀大學本科曆史係,學習中國古代史時,有《中國古代史參考資料》(1~8冊)作為參考,授課教師有時就直接引用,以期說明某一曆史問題。學習中國近代史,也有《中國近代史參考資料》(上下冊)作為參考。同學們有了這樣的參考資料,對中國曆史的理解就來得具體一些、深刻一些。近年來好像大家都不太關注參考資料的重要性了。其實,在學科建設中,指導思想是重要的,學科理論是重要的,而本學科的文獻資料的整理、編纂、研究也是不可缺少的。“史學理論及史學史”這一曆史學的第一個二級學科,是新時期伊始設立的學科,故學科建設麵臨許多新問題,可以說任重道遠。
我們知道,不論是研究曆史還是研究史學史,都離不開曆史文獻,而研究史學史在這方麵顯得更突出一些。20世紀60年代初,中國史學界關於史學史研究的大討論,老一輩的學者提出了一些關於史學史學科建設的見解。20世紀80年代以來出版的一些中國史學史專書,間或也涉及這方麵的問題。其中有些見解,對學科建設具有指導的意義。同時,我們還注意到,作為《史學史研究》學術季刊的主編,白壽彝先生在《史學史研究》的封麵上,明確地標明它是“關於曆史理論、曆史教育、曆史文獻學、曆史編纂學的專門刊物”。這很突出地反映了曆史文獻對於史學史學科及其學科建設的重要地位。正如他在《談曆史文獻學——談史學遺產答客問之二》一文中所分析的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