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史學的理論遺產:從過去到現在和未來的傳承(第一卷)

四、史學遺產與史學史

字體:16+-

中國古代史學遺產蘊含著豐富的思想資源,對於曆史的認識和對於史學的認識,是兩個極其重要的方麵。而史學遺產的悠久的曆史積累本身,即展示了它自身發展的曆史,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史學史。

《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分典》的史學史分冊,即“史學史總部”的提要是這樣表述的:

本總部所纂輯的內容,是先秦至清末中國史學發展的曆程及豐碩的史學成果,其文獻資料以史部書為主,兼及經部、子部、集部有關之書。

本總部包含史學通覽、先秦史學、編年體史書、紀傳體史書、紀事本末體史書、典製體史書等三十六個部。其中,史學通覽反映了中國史學悠久的曆史和恢弘的氣象,先秦史學反映了中國史學產生的過程,其餘各部涉及史書的性質、體裁等諸多方麵,曆代皇朝關於修史的認識、政策、措施和製度,曆史教育以及諸多史學家的生平及其著述活動,反映了中華民族深刻的曆史意識。[22]

這裏說的36個部,除文中提到的6個部以外,還有起居注、時政記、日曆、實錄、國史、會要、訓誥、方略、傳記、譜牒、方誌、民族史、地理書、邊疆史地、域外史地、曆史蒙求、雜史、筆記、學術史、史論、史注、史考、史表、史官、史館、史鈔、類書、目錄、史評、史家傳記這30個部。各部之內不再劃分小類,而是分別以事目按時代先後編次,使之各從一個方麵反映史學史的進程。其中,“先秦史學部”是一個例外,因為在史學產生的早期階段,難得做細致的分類,我們根據有體例而不拘於體例的原則和前人關於“六經皆史”的見解,則以具體的史書標目,以顯示這一時期史學的麵貌。這些史書是《周易》《詩經》《尚書》《逸周書》《春秋》《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周禮》《禮記》《竹書紀年》《世本》《國語》《戰國策》《山海經》。這種靈活地看待和運用體例的方法,得到不少同行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