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實,即秉筆直書,是中國古代史學的優良傳統;經世致用也是中國古代史學的優良傳統。求實和經世的關係,反映在有些具體問題上,是錯綜複雜的,但從古代史學的整體來看,它們之間存在著協調和一致的關係。
早在中國史學開始興起的時期,秉筆直書就成為史家的崇高美德而受到稱讚。尤其是孔子因晉國史官董狐的“書法無隱”而稱他是“古之良史”[18],以及《左傳》作者記述了齊國太史、南史氏為書“崔杼弑其君”[19]而不惜以死殉職,這種秉筆直書的精神就成為史家遵循的傳統。所以劉勰《文心雕龍·史傳》篇寫了“辭宗邱明,直歸南、董”的名句。北周史家柳虯也說:“南史抗節,表崔杼之罪;董狐書法,明趙盾之愆。是知直筆於朝,其來久矣。”[20]唐代史家吳兢,即《貞觀政要》的作者,曾因當麵拒絕當朝宰相張說希望將武後實錄改寫數字的請求,而被時人譽為“昔董狐古之良史,即今是焉”[21]。這種優良傳統,也為曆史上少數民族政權的史家所繼承。史載,遼興宗獵於秋山,而熊虎傷死數十人,有司奏聞於朝,史臣蕭韓家奴即書於史冊,遼興宗命其刪去,“韓家奴既出,複書。他日,帝見之曰:‘史筆當如是’”[22]。金朝對史官記事頗多限製,世宗大定十八年(1178年)修起居注,移刺傑上書說:“朝奏屏人議事,史官亦不與聞,無由紀錄。”經大臣們引經據典,金世宗也從《貞觀政要》記事中得到啟發,於是,“朝奏屏人議事,記注官不避自此始”[23]。所有這些,表明了秉筆直書傳統影響的深遠。
劉知幾撰《史通》,有《直書》《曲筆》兩篇,指出了史學上“直書”與“曲筆”的對立,分析了它們的利害。劉知幾認為“直書”“直詞”是實錄的前提,而“曲筆”“誣書”則會造成實錄難求。劉知幾正是從曆史撰述是否是“實錄”這一根本點上,來劃清“直書”與“曲筆”的界限的。這集中地反映出了中國古代史學之求實精神。這種求實的精神自司馬遷《史記》被譽為“實錄”之後,便成為大多數史家追求的目標,形成了優良的史學傳統。當然,“曲筆”也是史學上的客觀存在,劉知幾剖析了它的種種表現形式和產生的原因,也舉出了不少這方麵的實例。在劉知幾以後,這種現象也時有出現。但從史學發展的全貌來看,亦恰如劉知幾所說:“史之曲筆誣書,不過一二,語其罪負,為失已多。”[24]這個看法是具有辯證因素的。曲筆作史危害很大,造成的史事上的錯誤也不少,但在整個史學上畢竟隻占少數。這就是說,直書是主流,曲筆不可能成為主流。這是因為:第一,曲筆違背了“書法無隱”的古老傳統,也跟人們的曆史意識不斷發展的趨勢相悖。第二,任何時代出現的曲筆,都不會符合那個時代所提倡的道德規範,因而不可能成為公開提倡的行為,即使出於維護“名教”而曲筆,也難得為嚴肅的史家所接受。第三,由於上述兩點原因,絕大多數史家是以董狐、南史、司馬遷為效法的楷模,存實錄、寫信史成為他們追求的目標。第四,從史學發展的連貫性來看,任何得計於一時的曲筆作史,終究要為後人所揭露和糾正,這在中國古代史學上是可以舉出不少實例來證明的。要之,可以認為:曲筆隻是史學上的支流,而直書是史學上的主流。認清這二者的關係和作用,對於全麵估價中國古代史學的曆史價值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