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史學的理論遺產:從過去到現在和未來的傳承(第一卷)

二、恢廓的曆史視野和鮮明的時代精神

字體:16+-

中國古代有代表性的史家及其撰述,一般都具有恢廓的曆史視野。這種氣勢和規模,從司馬遷的《史記》和班固的《漢書》已開拓了廣闊的前景。史學批評家劉知幾是不推崇通史撰述的,但他也還是承認《史記》“疆宇遼闊,年月遐長”[10],肯定“紀以包舉大端,傳以委曲細事,表以譜列年爵,誌以總括遺漏,逮於天文、地理、國典、朝章,顯隱必該,洪纖靡失”[11]是其所長。司馬遷的曆史視野,不論在時間方麵還是在空間方麵都是空前的,在中國古代史學上開“會通之道”的先河。劉知幾稱讚《漢書》“究西都之首末,窮劉氏之廢興,包舉一代,撰成一書。言皆精練,事甚該密”。[12]皇朝史撰述即由此而興。皇朝史的曆史視野因受皇朝興亡的局限,不如通史那樣遼遠,但也頗具恢宏氣象。例如,《漢書》記西漢230年曆史,“綜其行事,旁貫《五經》,上下洽通”,即所謂“敘帝星,列官司,建侯王。準天地,統陰陽,闡元極,步三光。分州域,物土疆,窮人理,該萬方。緯《六經》,綴道綱,總百姓,讚篇章。函雅故,通古今,正文字,惟學林”[13]。一部皇朝史,包含這麽廣闊的內容,史家若無恢廓的曆史視野,是不可能做到的。

在司馬遷以後,杜佑、司馬光、鄭樵、馬端臨等,以不同形式的曆史撰述,發展了“會通之旨”,他們的論述均顯示出恢廓的曆史視野。自《漢書》以下,《續漢書》《宋書》《魏書》、唐修《晉書》、“五代史”及《五代史誌》等,也都在相當的程度上展現了史家遼遠的視野。對中國古代史家的這種傳統,《隋書·經籍誌》史部諸序已做了概括。其史部大序說:

夫史官者,必求博聞強識,疏通知遠之士,使居其位,百官眾職,鹹所貳焉。是故前言往行,無不識也;天文地理,無不察也;人事之紀,無不達也。內掌八柄,以詔王治,外執六典,以逆官政。書美以彰善,記惡以垂戒,範圍神化,昭明令德,窮聖人之至賾,詳一代之亹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