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史學的理論遺產:從過去到現在和未來的傳承(第一卷)

二、中國古代史學理論的形成:係統的史學批評理論的提出

字體:16+-

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在司馬遷、班固所奠定的基礎上,中國史學有了更大的發展。這時期的史學理論,已不限於提出來一些重要問題進行新的探討,而且提出了係統的史學批評理論。這是古代史學理論的形成時期。南朝梁人劉勰《文心雕龍·史傳》篇、唐初政治家關於史學的言論、《晉書》卷82有關史家的傳記、《隋書·經籍誌》史部諸序等,都是反映這個時期史學理論發展的重要文獻。尤其是劉知幾的《史通》,提出了係統的史學批評的理論和方法論,標誌著古代史學理論的形成,是中國古代史學發展的裏程碑。

《文心雕龍·史傳》篇,是《史記·太史公自序》以後較早的評論史學的專篇。它認為史書具有使人們“居今識古”“彰善癉惡,樹之風聲”的作用,提出撰史的要求是:“貫乎百氏,被之千載;表征盛衰,殷鑒興廢;使一代之製,共日月而長存;王霸之跡,並天地而久大。”它認為在曆史編纂上最難處理的是對於史事的“總會”和“詮配”,並強調“述遠”而不致“誣矯”“記近”,應杜絕“回邪”,以存信史為貴。《晉書》卷82記載了陳壽等兩晉時期12個史家的傳記,實際上是關於史家的類傳。本卷後論說:“古之王者鹹建史臣,昭法立訓,莫近於此。若夫原始要終,紀情括性,其言微而顯,其義皎而明,然後可以茵藹緹油,作程遐世者也。”這不是評論一部史書或一個史家,而是從理論上說明“史臣”的政治作用和社會作用。這反映了唐初史家對於“史臣”群體的曆史地位的重視,也反映了他們對於一個朝代的史家活動的曆史的重視。這兩點都表明:從曆史活動來看,史家成為考察和撰述的對象之一,是史學在社會生活中日益為人們所重視的結果;從史學活動來看,對於“史家”群體的研究和評論,正是史學活動主體對於自身曆史的反省。《晉書》卷82在這方麵是一個開端。其讚語的最後一句話是:“鹹被簡冊,共傳遙祀。”這是既涉及曆史又涉及史學的、意味深長的一句話。《隋書·經籍誌》史部在史學發展上有重大貢獻。從史學理論來看,它的貢獻在於:第一,它把史書分成13個類別,從而對曆史撰述的範圍提出了明確的界說。這13類的名稱是正史、古史、雜史、霸史、起居注、舊事、職官、儀注、刑法、雜傳、地理、譜係、簿錄。第二,《隋誌》的曆史文獻分類思想具有力圖反映史書之時代特征的自覺意識,這在霸史、雜傳、譜係等類尤為突出。第三,它對史官所應具備的知識和所承擔的職責做了簡明的概括,這就是:“夫史官者,必求博聞強識,疏通知遠之士,使居其位,百官眾職,鹹所貳焉。是故前言往行,無不識也;天文地理,無不察也;人事之紀,無不達也。內掌八柄,以詔王治,外執六典,以逆官政。書美以彰善,記惡以垂戒,範圍神化,昭明令德,窮聖人之至賾,詳一代之亹亹。”[9]《隋誌》還考察了各類史書的源流,並做了簡要的評價,這在史學史上有重要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