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繼承並極大地發展了《春秋》重人事的思想。《史記》以前的史書,或以記言為中心,或以記事為中心,而《史記》則是以記人為中心的綜合體史書。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司馬遷在闡述這個問題時是從三個層麵上來說明的:第一個層麵,是記“王跡所興”而“著十二本紀”;第二個層麵,是記“輔拂股肱之臣”而“作三十世家”;第三個層麵,是記“扶義俶儻,不令己失時,立功名於天下”的各階層人物而“作七十列傳”。這樣,司馬遷就不僅在觀念上,而且也在具體的撰述上,確立了人在曆史演進過程中的中心位置。這是中國史學上人本主義傳統真正確立的標誌。此外,司馬遷為了厘清時代劃分和事件紛繁而“作十表”,為了寫出曆代典章製度的“承敝通變”而“作八書”,而“表”與“書”所記內容,也都反映了人的活動,從而揭示了以人物為中心的社會風貌和曆史進程軌跡。
這裏,不妨舉“表”“書”為例,以明其意。例如,《史記·三代世表》序寫道:
五帝、三代之記,尚矣。自殷以前諸侯不可得而譜,周以來乃頗可著。孔子因史文次《春秋》,紀元年,正時日月,蓋其詳哉。至於序《尚書》則略無年月;或頗有,然多闕,不可錄。故疑則傳疑,蓋其慎也。
餘讀諜記,黃帝以來皆有年數。稽其曆譜諜終始五德之傳,古文鹹不同,乖異。夫子之弗論次其年月,豈虛哉!於是以《五帝係諜》《尚書》集世紀黃帝以來訖共和為《世表》。
殷以前的“諸侯”已不甚了然,故“不可得而譜”,周以來的諸侯“頗可著”,史家隻能“疑則傳疑,蓋其慎也”。因此,司馬遷隻能以《五帝係譜》《尚書》做參考,“集世紀黃帝以來訖共和為世表”。表中所列,自黃帝以下,有顓頊屬、俈屬、堯屬、舜屬、夏屬、殷屬、周屬等,而其先人皆出於黃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