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史學的理論遺產:從過去到現在和未來的傳承(第一卷)

曆史理論的本質性變革——確立人在曆史進程中的中心位置

字體:16+-

一、《春秋》重人事

關於天、人和天人關係的認識,是中國古代人們曆史觀念中最重要的問題。由於人在曆史中的作用是客觀存在的,是所有的人都可以觀察到的,因此,即使在“天命”觀念占據主導地位的年代,也還是經過傳說或記載得到一定程度的反映。隨著曆史的進步、文明的發展,經過漫長的輕天命、重人事的認識階段,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們逐步走向了自覺地闡說人在曆史中的重要位置。這一自覺的認識過程,在先秦、秦漢時期的曆史著作中,《春秋》開其端倪,《史記》集其大成。

自春秋時期開始,重人輕天的觀念不斷發展,《春秋》《左傳》《國語》《戰國策》等書,越來越突出地講到人在曆史發展中的作用。當然,這些記載或論述,還隻是零星的和初步的。一部史書,不僅在觀念上,而且在內容上和形式上,真正確立了人在曆史發展中所占有的主要地位,則自《史記》開始。因此,司馬遷所提出的“究天人之際”的問題的本質,歸根到底是要全麵地說明人在曆史發展中的主體作用。

值得特別關注的是,孔子《春秋》對司馬遷的重大影響。司馬遷認為:“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又說:“《春秋》辨是非,故長於治人。”“撥亂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春秋文成數萬,其指數千,萬物之散聚皆在春秋。”[1]司馬遷說《春秋》“王道備,人事浹”[2],所謂“王道”,就是周禮或周禮所規定的社會秩序。“禮”是“秩序”,孔子講得很清楚。他說:“上好禮,則民易使也。”[3]他又說:“不知禮,無以立也。”[4]“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