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曆史理論還有一個特點,這就是它的名篇、名著極具魅力,故能傳之久遠,為曆代學人所重視。在中國古代曆史理論領域中,名篇以數百計,名著以數十計,這個估計當不為過。這裏,於名篇,舉賈誼《過秦論》為例;於名著,舉劉邵《人物誌》、王夫之《讀通鑒論》為例,以窺其理論上的魅力。
關於《過秦論》。司馬遷在寫了《秦始皇本紀》之後,發表議論說:“至周之衰,秦興,邑於西垂。自繆公以來,稍蠶食諸侯,竟成始皇。始皇自以為功過五帝,地廣三王,而羞與之侔。”[40]司馬遷沒有講到秦何以興、何以亡,隻是含蓄地指出了秦始皇不可一世的心態,他隻用了一句話“善哉乎賈生推言之也”,從而引證賈誼的《過秦論》,以此來評論秦朝的興亡之故。
《過秦論》分上下篇,司馬遷所引為下篇。今本《史記·秦始皇本紀》後論所引,下篇在前,上篇在後,上篇乃後人以己意所補。[41]這裏,我們以上、下篇為序略做評析。《過秦論》上篇,敘述了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職之備,外連衡而鬥諸侯”,逐漸強盛起來。自孝公至莊襄王,秦國處於平穩發展時期,“強國請服,弱國入朝”,指出了秦國由弱而強的過程。到了秦始皇時期,他“續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禦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製六合,執棰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企圖建立“子孫帝王萬世之業”,指出了秦始皇麵對成功而不可一世,以致政策失誤,故始皇既沒而天下大亂。其政策失誤主要在於“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這種情況,秦二世非但沒有革除,反而不斷加劇,以致“自君卿以下至於眾庶,人懷自危之心,親處窮苦之實,鹹不安其位,故易動也”。這就是為什麽陳涉振臂一呼,天下響應的緣故。《過秦論》下篇指出,秦朝在二世之後,“子嬰立,遂不悟”,而統治集團內部矛盾重重,危機加深,“向使嬰有庸主之材,僅得中佐,山東雖亂,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廟之祀未當絕也”,但情況恰恰不是如此。總的看來,“秦王(按:指秦始皇——引者)足已不問,遂過而不變。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禍。子嬰孤立無親,危弱無輔。三主惑而終身不悟,亡,不亦宜乎!”賈誼在《過秦論》中最後寫道:“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有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秦漢之際的曆史變動,是中國古代曆史上最重大的社會劇變之一,賈誼《過秦論》的總結可以說是經典性的論斷。它不僅從曆史上考察了秦朝興起、衰亡的過程和原因,而且從理論上反複說明了“攻守之勢異”,則“取之”之術與“守之”之術亦當有異。這個具有哲理性的曆史經驗,是漢初許多有識之士所關注的。《過秦論》之所以成為千古名篇,在於它對如此重大的曆史變動做了合乎於理性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