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史學遺產?一般說來,史學遺產可以理解為曆史上遺傳下來的前人在史學活動中的創造和積累。把“史學遺產”從豐富的曆史遺產中分離出來,作為明確的研究領域,作為一個專門的學術問題和理論問題來探討,是白壽彝教授首先提出來的。白壽彝先生在1962年寫了一篇題為《談史學遺產》的文章,後來收入他的文集《學步集》。在這篇文章中,他從理論上闡述了研究史學遺產的重要性和研究史學遺產的方法,同時從七個方麵歸納了史學遺產中的主要成就,並稱之為七個“花圃”。它們是:史學基本觀點的遺產(包括曆史觀、曆史觀點在史學中的地位、在史學工作中的作用)、史料學遺產、曆史編纂學遺產、曆史文學遺產(所謂曆史文學遺產,是指曆史著作文字表述的藝術性,不同於用曆史題材寫出來的文學作品和藝術作品)、重大曆史問題研究成果的遺產、有代表性的史學家和史學著作、曆史啟蒙書的遺產。大家知道,自從1902年梁啟超發表《新史學》以後,中國古代史學一直處在被批判甚至被否定的地位,即便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古代史學也沒有真正被重視。白壽彝先生提出這個問題,不僅體現了學術上的見解,同時也反映了他在理論上的勇氣。這篇文章發表以後,產生了積極影響。20世紀80年代,白壽彝先生又寫了五篇關於史學遺產的文章。一篇談曆史觀點問題,一篇談曆史編纂學,一篇談曆史文學,還有兩篇是談曆史文獻學的。[1]這五篇文章談到了曆史觀點、曆史編纂、曆史文學和曆史文獻學四個方麵的問題,比起他在20世紀60年代所講的七個“花圃”顯得更集中了,也更提升了一步。這裏,我想在白壽彝先生關於史學遺產的見解的基礎上,加上我自己的研究和認識,講四個問題:一是豐富的撰述內容,二是多樣的表現形式,三是曆史理論的積累,四是史學理論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