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學在長期的發展中,顯示出自身的規律,也逐漸形成了一些優良傳統。這裏,我們做一個簡要的概括。當然,這種概括隻是初步的。
(一)基本規律
中國史學發展的基本規律可以總結為三個方麵。首先是曆史的發展與曆史認識的發展相關聯的規律。曆史的發展促進了曆史認識的發展,反過來說,曆史認識的發展是隨著曆史的發展而發展的。例如,關於“天”的認識,關於“君主”的認識,都有一個發展過程。
其次是史書的內容與形式之間的辯證關係和辯證發展的規律。史書的內容與形式是辯證的關係,內容決定形式,但形式也不是被動的。一個朝代的曆史內容可以用紀傳體來寫,也可以用編年體來寫。用紀傳體寫是綜合的,有它的優勢;用編年體來寫也有其優勢,依年記事很清楚。以《漢紀》為例,漢獻帝對荀悅說《漢書》寫得很好,但部頭太大,你可以寫得簡要一點。於是荀悅就把《漢書》內容變成了編年體,寫了30卷,好讀多了,具有《漢書》所沒有的優點。現在研究西漢曆史的人,既讀《漢書》,也讀《漢紀》。
最後是隨著史學的發展、進步而不斷走向社會、深入大眾的規律。史學原來是在王廷、在公室、在皇家、在官府;魏晉南北朝時期,史學受到門閥的廣泛重視;唐代以後,特別是宋代以後,史學逐漸走向社會,走向大眾。在這一過程中,史學采用了各種各樣的傳播形式。宋代人說書,把曆史故事用說書的形式表現出來。蒙童的讀本也包含大量的曆史內容。這些形式都推動著曆史學走向社會。朱熹認為,司馬光的《稽古錄》寫得非常好,可以用來教導太子,也可以讓蒙童來學,說是小兒讀了它,一部曆史就裝在肚子裏了。吳晗主編的《中國曆史小叢書》和《外國曆史小叢書》,介紹了很多中外曆史故事,對推動史學走向社會、走向大眾非常有用。今天也有不少人在做這個工作,應當提倡。但是也有人卻在製造一些媚俗的東西,不是嚴肅的通俗性著作,這不是真正的通俗曆史讀物的正確道路。現在提倡院士寫科普讀物,我認為有影響的史學家也應該寫一些通俗曆史讀物,就像翦伯讚寫《內蒙訪古》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