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批評的一條重要標準
一、“大倫理,大機會,大治亂得失”
朱熹論讀書,講到讀史時,提出了這樣一個見解:“讀史當觀大倫理、大機會、大治亂得失。”[1]這話,反映出他的史學批評思想,可以作為史學批評的一條重要標準看待。
什麽是曆史上的“大倫理”?朱熹論《春秋》說:“《春秋》一發首不書即位,即君臣之事也;書仲子嫡庶之分,即夫婦之事也;書及邾盟,朋友之事也;書鄭伯克段,即兄弟之事也。一開首,人倫便盡在。”[2]他根據《春秋》隱公元年的書法及所記載的幾件事,認為孔子作《春秋》一開始便講到了君臣之事、夫婦之事、朋友之事、兄弟之事,把“人倫”都講到了。從《春秋》經文來看,這裏有的說法比較勉強,有的說法還存在著爭議,姑且不去論它。這裏要說明的隻是:所謂“大倫理”,當指在君臣、夫婦、兄弟、朋友這幾層關係基礎上的大是大非。朱熹還說:“《春秋》大旨,其可見者:誅亂臣,討賊子,內中國,外夷狄,貴王賤伯而已。”[3]這或許就是他認為的“倫理”中之“大”者。他反對經學家把《春秋》“穿鑿得全無義理”的做法。王夫之也認為:“君臣、父子,人之大倫也。世衰道喪之日,有無君臣而猶有父子者,未有無父子而得有君臣者也。”[4]這是曆史上自春秋至明清的“大倫理”。
什麽是“大機會”?朱熹沒有明說。他論讀史時還講過下麵這段話,似可理解為“大機會”或與“大機會”有相近的含義:“人讀史書,節目處需要背得,始得。如讀《漢書》,高祖辭沛公處,義帝遣沛公入關處,韓信初說漢王處……皆用背得,方是。”[5]他又說:“嚐欲寫出蕭何、韓信初見高祖時一段,鄧禹初見光武時一段,武侯初見先主時一段,將這數段語及王樸《平邊策》編為一卷。”[6]顯然,在朱熹看來,這幾件事情很重要,有的是曆史進程中的契機,帶有轉折性質的。朱熹論三國形勢,可以看作“大機會”的一個比較詳細的注腳。他說:曹操認識到“據河北可以為取天下之資”,但卻被袁紹搶先了一步,以致“後來崎嶇萬狀,尋得個獻帝來,為挾天子令諸侯之舉,此亦是第二大著”。故曹操終究不失為能夠把握“大機會”的人物,“若孫權據江南,劉備據蜀,皆非取天下之勢,僅足自保耳”[7]。孫權、劉備雖不及曹操,但足以“自保”,以一度成鼎足之勢,也還是可以稱得上能夠抓住“大機會”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