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古代史學批評縱橫:外一種(第二卷)

會通與斷代

字體:16+-

——觀察曆史的兩種視野

一、馬、班曆史視野的歧義

史學家對曆史的觀察,因其旨趣和視野的不同而會產生種種歧義。會通與斷代,是比較突出的一種歧義。對於這種歧義的討論和批評,一般都要從司馬遷、班固說起。

司馬遷著《史記》的目標之一,是“通古今之變”。他在這方麵的具體的撰述要求,大致可以概括為五點。第一,探究“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或者說是“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這是從政治的興衰得失之故上著眼的。第二,考察“禮樂損益,律曆改易”以及社會經濟生活的“承敝通變”,這是從典章製度和社會風氣的演變著眼的。第三,在觀察曆史的視野上,他是“略推三代,錄秦、漢,上記軒轅,下至於茲”,認為“維我漢繼五帝末流,接三代絕業”,這是從曆史進程的連續性著眼的。第四,他“拾遺補藝,成一家之言,厥協《六經》異傳,整齊百家雜語”,這是從曆史文獻的搜求和處理上著眼的。第五,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即除王侯、皇帝、封君外,凡“扶義俶儻,不令己失時,立功名於天下”之人,為之作傳入史,這是從人在曆史活動中的作用著眼的。因此,《史記》成為一部內容豐富、結構恢宏的“曆黃帝以來至(漢武帝)太初而迄”的通史[1]。

東漢班固著《漢書》,因著意強調“漢紹堯運,以建帝業”,故不讚成把西漢皇朝的曆史“編於百王之末,廁於秦、項之列”的做法。他的撰述目的,是要證明經王莽之後“係唐統,接漢緒”的東漢皇朝之“盛哉乎斯世”的偉業的由來。班固說:“今論者但知誦虞夏之《書》,詠殷周之《詩》,講羲文之《易》,論孔氏之《春秋》,罕能精古今之清濁,究漢德之所由。”[2]他作《典引篇》,歌頌“高、光二聖”,“以膺當天之正統”;又說“赫赫聖漢,巍巍唐基”,天、地、人之偉績“匪堯不興”“匪漢不弘”[3]。西漢皇朝的曆史已經結束,而東漢皇朝創業未久,班固生當其間,其曆史視野集中於西漢一代史事,自有曆史的、政治的和思想的原因,這裏不再一一考察。《漢書》“起元高祖,終於孝平王莽之誅,十有二世,二百三十年,綜其行事,旁貫《五經》,上下洽通”。值得注意的是,《漢書》的內容也是很豐富的,所謂“敘帝皇,列官司,建侯王。準天地,統陰陽,闡元極,步三光。分州域,物土疆,窮人理,該萬方。緯《六經》,綴道綱,總百氏,讚篇章”[4],正是言簡意賅地概括了它的紀、表、誌、傳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