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曆史變化動因的認識
一、“儻所謂天道,是耶非耶?”
這是司馬遷提出的疑問。它是對先秦以來占統治地位的曆史觀的一個大膽的挑戰。
“天”,是先秦時期人們曆史觀念的一個基本範疇,指的是至上之神。凡王朝興亡、世間治亂以至人們的福禍壽夭,都是“天命”決定的。這方麵的記載,在先秦的官文書和頌詩等文獻中,俯拾即是。而商亡周興這樣重大的曆史變動,正是“天命靡常”[1]的突出證明。“人”,也是當時人們曆史觀念的一個重要範疇,不過最初不是指一般的人,指的是人君。《尚書·大誥》:“天亦惟休於前寧人。”這裏的“寧人”,指周文王。此句意謂:上天隻讚助我們的前輩文王。這是較早把“天”與“人”連在一起用以表示一種曆史見解的,表明“人”是從屬於“天”的。當時對一般的人隻稱作“民”。“民”更是受“天”主宰的:“天生烝民”[2],“天亦哀於四方民”[3]。
後來,“人”的含義擴大了。春秋時期的私人曆史撰述《春秋》和戰國初年曆史著作《左傳》,有很多地方是講一般人的“人”了。春秋時,人們對“天命”的主宰作用開始有所懷疑。宋襄公就隕石墜於宋和“六鷁退飛過宋都”之事詢問“吉凶焉在”?周內史叔“退而告人曰:‘君失問,是陰陽之事,非吉凶所生也。吉凶由人。’”[4]鄭國大夫子產針對別人指責他拒絕用寶玉禳除火災的事,明確地指出:“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何以知之?”[5]意謂“天道”幽遠,“人道”切近,兩不相關,何以由“天道”而知“人道”呢!子產雖然沒有否定“天道”[6]的存在,但他顯然已認識到“天道”與人事無關了,這在當時來說,是曆史認識上的一個重大進步。但是直到戰國時期,在史學領域裏,人們還是信守著“天命”史觀,並以此來說明“天”與“人”的關係:“人於天也,以道受命”,“不若於道者,天絕之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