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史是學術研究的一個部分,每一時代都有屬於該時代的學術,並因此而推動新的學術史的出現。近年來,不論是關於“學術史寫法”的討論(《史學月刊》2011年第1期),還是關於“重寫學術史”(《河北學刊》2013年第1期)的思考,都反映了由學術發展而推動學術史發展這一規律性現象。
1996年,張豈之先生出版了他主編的《中國近代史學學術史》,並在“序言”中提出了關於撰寫專門領域學術史的一些見解。該書雖以“史學學術史”為研究對象,但亦可視為一部探索撰寫史學學術史的著作,因而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前不久,讀到趙軼峰教授《關於學術史的幾個問題》一文,提出“學術史應分領域而為”的論點。這促使我再次思考張豈之先生“史學學術史”的撰述理念及撰述成果,進而喚起我撰寫這篇小文的熱情。同時,我也注意到《河北學刊》關於《重寫學術史》欄目的“編者按”,傳達了編者開放的思維、廣闊的視野和接納各方麵言之有物的相關文章的真誠願望,這是筆者撰寫此文的又一個動因。
一、係統的史家傳記與古代史學學術史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史學界出現了一些新的學術動向,其中之一是為史學家立傳。較早出現的《晉陽學刊》編輯部編的《中國社會科學家評傳》,其中有些傳主即是史學家。此後,係統的史學家專傳接踵而至,有張舜徽主編的《中國史學家傳》(遼寧人民出版社,1984年)、陳清泉等主編的三卷本《中國史學家評傳》(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李侃主編的《中華曆史文化名人評傳·史學家係列》(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戴逸主編的《二十世紀中國著名學者評傳》(其中包括郭沫若、範文瀾、呂振羽、翦伯讚、顧頡剛、陳垣等史學家評傳,北京出版社1999—2000年陸續出版),這些書在不同程度上做著為史學家立傳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