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古代史學批評縱橫:外一種(第二卷)

關於《資治通鑒》的幾個問題[1]

字體:16+-

在中國古代史學上,可以同太史公司馬遷相提並論的隻有兩人。一是跟他的時代相距較近的班固,史稱“馬班”;二是跟他的時代相距較遠的司馬光,史稱“兩司馬”。司馬遷的《史記》和班固的《漢書》,是我國古代史學成長時期產生的兩部巨著,它們奠定了我國古代史學發展的堅實的基礎,同時開“二十四史”之先河,成為紀傳體史書的傑出的代表作。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是我國古代史學發展時期出現的浩大的史學工程之一,成為古代編年體史書的最高成就和總結性作品。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二十四史”和《資治通鑒》往往被用來作為我國古代史學的代表性著作。

“二十四史”卷帙浩繁,一般讀者,甚至曆史學專業工作者都難以遍讀;即使是與《資治通鑒》內容相關的“十七史”,盡讀亦屬不易。《資治通鑒》就不一樣了,不僅卷帙少得多,而且全書貫穿一氣,是一般讀者能夠通讀下來的。嶽麓書社考慮到廣大讀者的需要和專業工作者研究的方便,以涵芬樓影宋本(半葉十一行,行二十一字)即通常所稱“乙十一行本”白文標點出版,與現今中華書局胡注點校本並行,是一件很有意義的工作。出版者囑我為《資治通鑒》白文標點本寫一篇序,意在對這部書作一個簡單的介紹,以便於讀者的閱讀。我是很樂於接受這個任務的。

一、《資治通鑒》的體裁

《資治通鑒》是一部編年體通史,凡二百九十四卷,上起戰國時期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之末(959年),記述了其間1362年的史事。另有《目錄》《考異》各三十卷,與之相輔而行,《目錄》相當於大事年表,《考異》是說明史料取舍之故。

編年體史書的特點,是以時間為中心,按年月記事,易於反映曆史發展的總的進程。我國的編年體史書,發端於春秋戰國時期成書的《春秋》《左傳》,自東漢荀悅著《漢紀》以後至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而有了相當的發展。據《新唐書·藝文誌》著錄,“編年類”史書共有四十一家、四十八部、九百四十七卷。實際數字,當不止於此。這些書大多早已亡佚,而且一般也都是記一個時期或一個皇朝的史事,其中以今存的《漢紀》和東晉袁宏所撰《後漢紀》最為知名。值得提出的是,唐代史家在通史撰述上是做出了不小貢獻的,這些通史撰述在表現形式上有紀傳體、編年體、典製體、傳記體、文征體等,從而把司馬遷開創的“通史家風”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其中,蕭穎士、馬總、姚康都曾撰有編年體通史著作。蕭書“起漢元年訖隋義寧”,凡百篇。[2]馬書名《通曆》,起自“太古”,迄於隋朝,凡十卷。姚書稱,《統史》,“上自開辟,下盡隋朝”,共三百卷,是一部部帙宏大,內容豐富的著作。[3]蕭,姚二書已佚,馬書佚前三卷,存後七卷。這些事實說明,《資治通鑒》這樣的編年體通史巨製的產生,是我國編年體史書長期發展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