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古代史學批評縱橫:外一種(第二卷)

文省於紀傳 事豁於編年[1]

字體:16+-

——說說紀事本末體史書

從20世紀60年代初至80年代初,中華書局陸續出版了《通鑒紀事本末》《左傳紀事本末》以及宋、遼、金、元、明等五朝紀事本末的點校本。它們同“二十四史”點校本、《資治通鑒》點校本相輔而行,為廣大讀者和專業工作者的閱讀與研究提供了極大的方便。1994年,是《通鑒紀事本末》成書820周年,它的點校本的出版也已經30年了。趁著這個機會,我寫了這篇短文,談談紀事本末體史書的有關問題。

一、中國史書體裁之辯證的發展

史籍豐富(數量之巨,品種之繁)是中國史學的一個特點,史書體裁的多樣化也是中國史學的一個特點。

史書體裁是史書的外部表現形式。在二三千年的史學史上,中國史書體裁經曆著辯證的發展過程。有一種古老的說法,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一說右史記言,左史記事),言為《尚書》,事為《春秋》。這說明了史官的分工,也說明記言、記事是較早的曆史記載形式。但言與事並不能截然分開,《尚書》中就包含了記事的成分。較晚出現的以記言為主的《國語》《戰國策》,也包含了記事的成分。中國史學上最先形成比較規範的表現形式的,是編年體史書《春秋》《左傳》,它們按年、時、月、日時間順序記事。《左傳》記事豐贍,不僅有精彩的記言,而且也有記一件事情的始末原委的,如僖公二十三年記晉公子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的經過。晚出的編年體史書《漢紀》《後漢紀》又使用“言行趣舍,各以類書”的方法,記載了許多曆史人物;《資治通鑒》往往於曆史人物的卒年之下,略述其生平事跡。可見,編年記事的史書,也記言,也記事件始末,也記人物,其間存在著互補的和辯證的關係。

比起編年體史書,紀傳體史書出現較晚。戰國時期出現的《世本》是一種綜合體的形式,它很可能是紀傳體史書的前驅。司馬遷的《史記》包含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個部分,是記事件、製度、人物和曆史進程的綜合體史書,後人稱為紀傳體史書,這跟它記述了朝代更迭和大量的曆史人物有關。紀傳體史書擴大史書記述的範圍,同時也擴大了人們的曆史視野,促進了人們對曆史麵貌的整體性認識,是編年體史書所不及的。這是又一層辯證發展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