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古代史學批評縱橫:外一種(第二卷)

彰往察來:中國史學百年回眸[1]

字體:16+-

中國史學具有“彰往察來”“述往事,思來者”的優良傳統;它對待自身也是如此。對於世紀之交的中國史學來說,百年回眸,彰往察來,不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

百年回眸,大要有三:首先是史學自身的發展,其次是史學在客觀曆史運動中的變化,最後是史學在發展中的得失利害與經驗教訓。三者之間本難以分開,這裏隻是為了闡說的方便而略示區分。

一、20世紀中國史學自身的發展

關於人們對20世紀中國史學之發展的認識,半個多世紀以來,已有不少論著麵世。在20世紀前期,人們關注的是新史料的發現、新史觀的引進和新方法的采用。30年代後期,金毓黻《中國史學史》一書中講到中國史學的“最近之新趨勢”時寫道:“最近史學之趨勢,可分兩端言之:一曰史料搜集與整理,一曰新史學之建設及新史之編纂,取斯二者述之,則大略具矣。”他認為,“清季民國以來,是為史學革新期”,如對金先生的論點加以概括的話,除一曰、二曰外,當有三曰“西哲之史學”的引入及中西史學“合流之勢”。這是對20世紀前期中國史學發展的較早的觀察與估量。40年代中期,顧頡剛在《當代中國史學》一書中,對20世紀前期的中國史學也做了基本的估量。他指出:民國以來的史學比起民國以前的史學有明顯的進步,這“是由於好幾個助力”推動的結果:第一,是“西洋的科學的治史方法的輸入”;第二,是“西洋的新史觀的輸入”;第三,是“新史料的發現”[2]。顧先生所說同金先生所說很相近,都著眼於史學自身的發展,隻是更加強調了西方史學對中國史學的影響。

1982年,白壽彝先生就60年來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發展做了如下的概括:“1921年到1949年的二十八年間,是我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初步建立的時期”;“1949年,新中國誕生了,中國史學進入了我們所說的六十年來的第二個時期。從整個中國曆史的發展上看,這是從近代曆史進入現代曆史的時期。從史學的發展上說,這是馬克思主義在史學領域裏開始得到廣泛傳播的時期,也是經曆了嚴峻考驗的時期”[3]。從20世紀30年代以來,馬克思主義史學在中國史學發展中顯示出越來越突出的地位,並在50年代以後成為祖國大陸占主導地位的史學潮流。因此,對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發展做出概括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