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正處在思想異常活躍的世紀之交的年代。從學術史來看成,百年回顧,恰是為了在新世紀到來後更好地邁步。史學亦然。
20世紀的中國史學,從世紀開始時就有“新史學”的提出,如今將要走過一個世紀的曆程。百年之中,學派林立,名家輩出,碩果紛呈,或推重方法,或講求史料,或倡言史觀,林林總總,可謂輝煌。今天人們麵對百年史學,不論是回顧,是總結,是批判繼承,是重新評價,該從何談起呢?盡管見仁見智,在所難免,而學術史的研究畢竟是嚴肅的事業,需要人們嚴肅對待;同時,史學同任何事物一樣,其發展也必有基本和本質的方麵,也需要人們認真看待。基於這一認識,我認為,從中國史學發展之總的進程來看,從史學的本質屬性來看,曆史觀的進步是20世紀中國史學最顯著的進步;認清這一點,是把握20世紀中國史學的關鍵。
20世紀中國史學在曆史觀上的進步表現為兩個發展階段,即從古代曆史思想之積極成果——樸素的唯物觀點和樸素的進化觀點——到近代進化論,從近代進化論到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前一個階段完成於20世紀初;後一個階段完成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並在50年代得到廣泛傳播。這兩個階段都是中國史學上具有根本性質的變革,而後者則使曆史學走上了科學發展的道路。關於進化論和唯物史觀如何引入,如何傳播,如何確立,足資參考。那麽,為什麽說20世紀中國史學最顯著的進步是曆史觀的進步呢?
首先,在悠久的中國史學發展史上,盡管曆史觀也在不斷地進步;但是,百年左右,曆史觀出現兩次根本性變革,是前所未有的。
其次,20世紀的中國史家十分強調曆史觀的重要。如“新史學”的倡導者梁啟超認為:史學即是“敘述人群進化之現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於是便產生了“曆史哲學”;“苟無哲學之理想者,必不能為良史,有斷然也”。這樣,他就把“公理公例”“曆史哲學”同“良史”直接聯係真來了,又如從疑古走向考信的顧頡剛,在其於1945年所著的《當代中國史學》一書的“引論”中,關於“民國成立以後”中國史學之進步的原因,也十分強調曆史觀的重要,他寫道:“過去人認為曆史是退步的,愈古的愈好,愈到後世愈不行,到了新史觀輸入以後,人們才知道曆史是進化的,後世的文明遠過於古代,這整個改變了國人對曆史的觀念。”這是他對“西洋的新史觀的輸入”的評價,比之於梁啟超之限於“良史”的判斷來得更加廣泛。再如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創始人郭沫若,在其第一部曆史著作中不無針對性地指出:“談‘國故’的夫子們喲!你們除飽讀戴東原、王念孫、章學誠之外,也應該知道還有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沒有辯證唯物論的觀念,連‘國故’都不好讓你們輕談。”[2]其鋒芒不在梁啟超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