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古代史學批評縱橫:外一種(第二卷)

總結與嬗變

字體:16+-

一、曆史批判精神和史學經世致用思想的發展

清代前期(1644—1840年)的史學是中國古代史學最後一個發展階段。明代中葉開始出現的封建社會內部的微弱的變化,明清皇朝的更迭,清前期的文化政策,以及古代史學的2000多年的積累,這些原因造成了清代前期史學具有總結和嬗變的特點。嬗變,主要反映在曆史思想領域的批判精神的發展上;總結,則不僅表現在曆史思想、史學理論方麵,還突出地表現在曆史文獻方麵。清代的官修史書也取得了可觀的成就。

在清初的史學家中,黃宗羲(1610—1695年)的曆史批判精神具有鮮明的代表性。他的《明夷待訪錄》以批判封建專製主義體製為核心,闡明了作者對曆史的批判性見解和進步的曆史觀。作者闡述了“以天下為主,君為客”到“以君為主,天下為客”的根本性變化,指出了封建君主“以我之大私為天下之公”的實質。作者指出,封建專製政治把本應“為萬民”的為臣之道變成了“為一姓”,君臣本應是師友關係卻變成了主人同仆妾的關係;作者指出封建社會的法是“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作者指出“天子之子不皆賢”,因而君主世襲製是不合理的,等等[1]。這些批判,一般還限於以“三代”同後世相比而論其是非,沒有能夠從封建專製製度的產生、發展、衰亡的必然性來揭示它在曆史上的作用,但其激烈的程度和包含的理性成分,畢竟反映了時代的要求,是前人所沒有達到過的。《明夷待訪錄》是一部有鮮明的民主思想的史論和政論。顧炎武論其書說:“讀之再三,於是知天下之未嚐無人。”[2]黃宗羲是清代浙東學派的開創者,對清代學術和清初史學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他著的《明儒學案》及其始撰的《宋元學案》二書,是中國古代學術史著作的最高成就,在史學發展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