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古代史學批評縱橫:外一種(第二卷)

輝煌的時代

字體:16+-

一、《資治通鑒》和《通誌》

兩宋時期是中國古代史學取得輝煌成就的時代;早於北宋建立的遼和先於南宋滅亡的金,同兩宋的關係至為密切,它們在發展史學上的成就豐富了中華民族史學的內容。

兩宋史學,在通史撰述、當代史撰述和曆史文獻學方麵都有巨大的成就,在民族史、域外史、學術史和史學批評方麵也都取得了重要成果。《資治通鑒》和《通誌》是宋代史學上影響最大的兩部通史著作。

《資治通鑒》,北宋司馬光(1019—1086年)主編,劉恕、範祖禹、劉攽分撰,最後由司馬光刪削、修訂成書。全書二九四卷,編年記事,上限起自戰國時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前403年),以示“周雖未滅,王製盡矣”,下限迄於五代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以銜本朝國史,是一部包含了1362年史事的編年體通史巨著。同時,司馬光還撰有《資治通鑒目錄》三十卷,“略舉事目,年經國緯,以備檢尋”;《資治通鑒考異》三十卷,“參考群書,評其同異,俾歸一塗”[1]。《目錄》相當於大事編年提要,《考異》以明史料取舍之故,與本書相輔而行。《資治通鑒》繼承了《春秋》《左傳》《漢紀》《後漢紀》《統史》等書的傳統和優點,把編年體史書發展到成熟的階段。

《資治通鑒》記事連貫而豐贍,擴大了編年體史書在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上的容量。所記內容以政治、軍事、民族關係等為主,兼及社會經濟、思想文化和重要曆史人物。在豐富、紛繁的曆史內容中,司馬光“專取關國家盛衰,係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而特意詳述,以達到“監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嘉善矜惡,取是舍非”[2],為現實提供借鑒的目的。清人王夫之認為,《資治通鑒》包含了“君道”“臣誼”“國是”“民情”等多方麵內容,證明它在曆史借鑒方麵有廣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