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古代史學批評縱橫:外一種(第二卷)

多途發展時期

字體:16+-

一、史學多途發展的氣象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由於封建王朝的迭起、對峙和大規模的民族遷移活動,以及門閥地主在政治上的活躍和中外交通的發展等曆史特點,史學出現了多途發展的氣象。其具體表現是史風旺盛,史家輩出,史書數量劇增而種類繁多。這是秦漢時期史學所不能比擬的。

這時期的史官製度有了新的發展,大著作、佐著作郎或著作佐郎,是專掌史任的;南朝,又有修史學士的設立。其中,不乏“史官之尤美,著作之妙選”[1];另外,由於私家修史之風的盛行,一批“揮翰蓬茨之下”的“立言之士”適時而起。[2]370年間,史家輩出,蔚為壯觀。

這個時期的史書數量的劇增和種類的繁多,可以從《隋書·經籍誌》同《漢書·藝文誌》所著錄的史書的比較中得其大體。《漢誌》以史書附於《春秋》。之後,凡十二種,五百五十二篇。《隋誌》分經籍為四部,其史部又分史書為十三類,即正史、古史、雜史、霸史、起居注、舊事、職官、儀注、刑法、雜傳、地理、譜係、簿錄,共著錄史書八百一十七部,一萬三千二百六十四卷;通計亡書,合八百七十四部,一萬六千五百五十八卷。[3]這些史書,絕大部分出於這一時期的史家之手。它們約占《隋誌》四部書種數五分之一弱,卷數三分之一強。西漢時,史學一度附屬於經學。自司馬遷倡導史學“成一家之言”,激發了史家更高的自覺意識。而史學真正成為泱泱大國之學,則在這時。

史書獨立為四部之一,且又可以分為十三類,足以反映其多途發展的氣象。其中,“正史”撰述尤其受到重視:“世有著述,皆擬班、馬,以為正史,作者尤廣。一代之史,至數十家。”[4]劉知幾《史通》除有《古今正史》專篇(含編年體史書),還有《雜述》篇列舉“史氏流別,殊途並騖”的盛況。他把“史氏流別”概括為十種:偏記、小錄、逸事、瑣言、郡書、家史、別傳、雜記、地理書、都邑簿。此外,南朝蕭統編纂《文選》,專立“史論”一目。劉勰撰《文心雕龍》,有《史傳》篇,是關於史學批評的專文。史注也大為發展,裴駰《史記集解》、晉灼《漢書集注》、臣瓚《漢書音義》、裴鬆之《三國誌注》、劉昭《續漢書注》、劉孝標《世說新語注》、楊衒之《洛陽伽藍記》自注,皆史注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