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古代史學批評縱橫:外一種(第二卷)

素養·職責·成就

字體:16+-

——史家批評論三題

一、史家的素養

從一般的理論原則上,或者以某種理論、主張同具體的曆史撰述相結合,對史家做比較廣泛的評論,是中國古代史學批評史上經常碰到的一個問題。這些批評是針對史家提出來的,我們姑且把它們稱為史家批評論。史家批評論涉及的問題很多,史家素養、史家職責、史家成就是其中比較重要的三個問題。

關於史家素養,魏晉以前已有一些人提出不少論斷。南朝劉勰的《文心雕龍·史傳》篇的讚語,是較早從理論上提出這個問題的。他寫道:“史肇軒黃,體備周孔。世曆斯編,善惡偕總。騰褒裁貶,萬古魂動。辭宗丘明,直歸南董。”這裏說的“體備周孔”“辭宗丘明,直歸南董”,是分別講到了史家關於史書體裁的創製、文辭的運用和直書的精神。他認為,史家的文辭應以左丘明為宗範,秉筆直書當以南史氏、董狐為榜樣,從而提出了這兩個方麵史家所應追求的素養之目標。《隋書·經籍誌》史部大序說:“夫史官者,必求博聞強識,疏通知遠之士,使居其位,百官眾職,成所貳焉。是故前言往行,無不識也;天文地理,無不察也;人事之紀,無不達也。”“博聞強識”,出自《禮記·曲禮上》;“疏通知遠”,出於《禮記·經解》。《隋誌》作者援引這兩句話,其意主要是用來說明史家在學識上的素養所應當達到的要求。這就是說,知識要廣博,器局要遼遠。所謂“前言往行”“天文地理”“人事之紀”,主要是從知識領域說的;所謂識、察、達,主要是就器局說的。也可以說,“博聞強識”是指知識上的素養,“疏通知遠”是指見識上的素養,兩者結合,相得益彰。《隋誌》的這個見解,是對《文心雕龍·史傳》篇的重要補充。

在《隋誌》之後四五十年,劉知幾在回答鄭惟忠所問為什麽“自古以來,文士多而史才少”時,提出了“史才須有三長”,即史才、史學、史識的論點,而尤其強調“好是正直,善惡必書”的精神,這概括了劉勰說的體、辭、直和《隋誌》所著眼的學與識。劉知幾的“史才須有三長”的論點,非常明確地指出了史家素養的全麵認識,確立了史家批評論的基本範疇。千年以後,章學誠以“史德”論補充“三長”說,構成了史德、史才、史學、史識四大範疇,總結了古代史學批評的理論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