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古代史學批評縱橫:外一種(第二卷)

時有古今 述有體要

字體:16+-

——史學批評與知人論世

一、從馬端臨評論《通典》《通鑒》說起

史學批評是嚴肅的事情,沒有嚴肅的態度,自亦難得有嚴肅的批評。中國古代史學遺產的精華之一,是許多史學家、史學批評家在撰寫曆史和評論史學時,都具有一種嚴肅的態度。《史記》《漢書》孰高孰低的爭論,編年、紀傳孰優孰劣的辯難,以及關於其他一些問題的聚訟,其中凡見解精當者,大抵都離不開知人論世這個道理。上文說到馬端臨在評論杜佑《通典》和司馬光《通鑒》時,提出了時有古今、述有體要的思想,可以看作史學批評中之自覺的知人論世的方法論。馬端臨評論杜佑《通典》說:

有如杜書綱領宏大,考訂該洽,固無以議為也。然時有古今,述有詳略,則夫節目之間未為明備,而去取之際頗欠精審,不無遺憾焉。[1]

馬端臨著《文獻通考》一書,是繼承了杜佑《通典》的事業。這兩部書,都是典製體通史巨著。《通典》分為九門敘曆代典製;《文獻通考》在此基礎上分厘、增益為二十四門,卷帙也比《通典》增加了四分之三。在這種情況下,馬端臨怎樣看待《通典》,無疑是對他的史學批評之見識的一個檢驗,馬端臨是從理論上回答了這個問題的。他說的“時有古今,述有詳略”,一方麵看到古今的不同,即曆史條件的變化;另一方麵指出了在不同的曆史條件下,史家的撰述在內容上自會受到相應的影響,因而有詳略的差別。這是從客觀曆史和主觀意識兩個方麵來評價前人的成果、看待自身的撰述。因此,在他看來,《通典》一書“節目之間未為明備”“去取之際頗欠精審”,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他繼承、發展前人的成果,正由此而起步。

馬端臨的治史興趣、誌向在於典製體通史,那麽,他對於編年體通史《通鑒》做何種評價,這同樣是對他的史學批評之見識的一種檢驗。馬端臨的高明,是他從理論上回答了這個問題。他這樣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