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攝於湖南寧鄉劉少奇故居前。“自古忠奸最難明,曆史血染多淚痕。沉冤已雪成舊事,世人猶說開封城。”少奇的不幸不僅是個人的也是民族的,它充分說明社會主義製度自我完善和建設法治國家的重要性。
沒有一個皇帝不喜歡忠臣。為自己的江山長治久安計,也懂得要近賢臣遠小人。可曆朝曆代照樣有趙高、秦檜式的人物;有蒙恬、嶽飛這類慘遭讒殺的忠臣良將。幾乎每個王朝都發生忠奸顛倒的事,後人總是不斷地重複前代的錯誤。這個曆史經驗值得總結,它具有曆史認識的價值,更具有現實價值。
人們的曆史辨別力取決於現實辨別力。布羅代爾的話是對的。他說一個曆史學家的才能,最重要的是對現實的理解。如果一個人對現實問題都沒有分析能力,沒有現實感,我就不相信他有曆史辨別力。人們之所以敢對曆史說三道四,因為它是曆史。已經逝去了的曆史事實無法再現,死去的人沒有發言權。人們自以為看曆史很清楚,是因為曆史是已經被咀嚼過無數次的陳年舊賬,案好翻,話好說。
現實比曆史困難。這不僅因為曆史領域自由的空間大,而且曆史作為已成之事,很多情況已明,是非比較容易辨別。可現實是正在進行的活動,人物行為的動機、活動甚至真實過程都是被遮蔽的。特別是政治性人物,他們的利害關係、政治結盟的需要以及多種因素的作用,很容易形成忠奸顛倒的假象。這是以往封建社會皇權體製難以避免的現象。因為忠奸好壞的標準是皇帝個人好惡和統治者的政治需要,而非群眾的利益。
忠奸顛倒的事情在民主製度下很難發生。沒有帝王就沒有對個人的效忠。沒有對個人的效忠就沒有忠奸之分。在民主製度下,隻存在辦事公正與否、盡職與否、勝任與否、貪汙與否,在群眾眼皮底下,這些都是容易辨別的,不容易發生大的顛倒。即使一時分辨不清,很快能弄清楚,不用死後昭雪。因此在資本主義製度下沒有封建社會那種被冤屈的悲劇性人物,隻存在被曆史拋棄的無能人物,或被曆史釘在恥辱柱上的人物。這是民主製度比專製製度優越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