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當彭澤縣令,隻有八十多天,因為不願對上司迎來送往,低眉斂容,因而棄職歸隱,高風亮節,很是受到人們的讚譽。但我想,如果陶縣令沒有田園可歸怎麽辦?他雖沒有良田千頃,但還是有個退隱之處。人們隻要讀讀他的名篇《歸去來兮辭》就很清楚。“童仆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鬆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這種生活自是快意,絕無衣食之慮。進退自如,能官則官,不官則隱。在中國的長期封建社會中,做官的大都是地主出身,最不濟的也是個小地主,都有負廓之田,因而有業可恃,有退身之處。要不然,不為五鬥米折腰,雖願為也難為也。
資本主義社會的情況又不一樣。隨著資本主義社會政治製度的確立,各級政府的官員沒有人身依附關係,沒有人格高低,按製度辦事,不存在誰對誰折腰不折腰的問題。所以封建社會通行的那種氣節觀不存在。當然也會有另一種問題,如任滿,如落選,如辭退。他們不為官可以為商、為學,總之,他們有一技之長,可以生存下去。可以這樣說,封建社會的官,他的退路,是家中有地;資本主義社會的官,他的退路,是身上有藝。總統任滿,可以當教授、當董事長或什麽公司的高管之類。
社會主義社會怎麽辦?在革命勝利後的一段時間內,我們的官員,即各級幹部,是以革命為職業的職業革命者。他們沒有財產,我們的革命本來就是無產階級的革命,他們不允許有私有財產,也不可能有財產。即使出身有產階級家庭的人也早已與原來的家庭劃清界限。經過土改和三大改造原來的有產者也已變為無產者。他們的唯一職業就是“做官”即當幹部。按規定退休之後也無衣食之慮。這是應該的,這體現了我們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這種製度的一個必然結果,就是幹部除了當幹部,別無其他生活之途。因為他們既不像封建社會的官員,家裏有地;也不像資本主義社會的官員,身上有藝。可以說,他們唯一的長處就是當幹部。如果出了問題,例如,犯錯誤、被開除、被處分之類,一旦離開工作就無法生存,如同魚離開水一樣。這種對職位的依賴性,不會出現主動辭職的問題,更不會出現“不為五鬥米折腰”掛冠而去的問題。這種幹部製度有我們的優點,即幹部對事業的忠誠,但也有我們的問題,即一支不斷擴大依靠皇糧的沒有專業特長的幹部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