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先哲孔老夫子的這句話實在明智,比多少本關於生與死的教科書更有價值。宗教和一些悲觀主義學說,把重點放在死亡的問題,因此他們關於人生意義的學說講不出多少有積極意義的東西,最多是教人把死亡看成解脫,或者是教人平靜地對待死亡。莊子的死生一體可以看成關於生死問題的最通達的境界,在《至樂》中對死亡無窮樂趣的讚揚也包含這個意思。作為對待死亡采取順其自然的態度,反對恐死症是有意義的。但作為一種人生觀——怨生樂死——是消極的。其實,即使是莊子有歌頌死亡的至樂,也有全生養親盡天年的《養生主》呢。
▲ 2006年攝於井岡山黃洋界,右為江西師範大學王榮有教授。“雲擁黃洋霧蒙蒙,仿佛仍有炮聲隆。崢嶸歲月彈指過,英名不朽與山同。”井岡山是紅色聖地,井岡山精神也應該成為我們哲學工作者的精神。
死,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上帝絕不忘記任何一個人。這是誰也知道的道理。企圖長生不老的人是有的,過去有過,現在也難保沒有個別人會這樣想。可是人終究會死,這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在人生問題上把重點放在死的方麵是不明智的。托爾斯泰說過,研究生命的目的隻是為了使生命變得更美好。我以為哲學的學習,應該是一切為了生,使生活變得更豐富、更有價值,而不是向往死亡。
蒙田說過,人類之幸福在於快樂的生存而不在於快樂的死亡中。他還批評說,如果我們還不知道如何生活,那麽教導我們如何去死就是不公正的,如果我們知道了如何堅定而鎮靜地生活,我們也就會知道如何同樣地去死。他極力反對那種認為我們應該一直把死亡放到眼前,在死亡降臨之前就看到它和考慮它的死亡哲學。蒙田認為,我們並不需要防備死亡,那是一瞬間的事。應該防備的是對死亡的準備。因為一個人時刻想到死亡,準備死亡,恐懼死亡,這對人的生活不啻一個每時每刻套在人的頭上的枷鎖,剝奪了人的生的樂趣。按照蒙田的看法,人應該在領悟生命的短暫中,努力從分量上延長生命,通過迅速地把握住生命來阻止生命的飛逝,通過運用生命的活力來補償生命的倉促。人對生命的占有越短暫,就必須使這種占有更充分、更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