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哲學問題,不是常識問題。也就是說,是形而上的問題,不是形而下的問題。就日常生活來說,不會發生這個問題,哲學則不然。如果日常生活中這樣問,一定會認為你神經不正常,可哲學家這樣問,顯得很哲學。
▲ 1950年攝於複旦大學曆史係一年級,距今六十多年。“世間歲月最無情,是我非我兩難明。照片似曾舊相識,鏡中隻見白頭人。”
世界上沒有恒定不變的我。我處於不斷變化之中。從嬰幼兒到青少年,再到中年老年,這是顯著的階段性變化。至於經常性的變化無時無刻不存在。今日之我非昨日之我。究竟什麽時候的我算是我?當我說我時已不是原來的我。
你也是一樣。因為每一個我對別人都是你,每個你對自己來說都是我。你也是無時無刻不處在變化之中。一個幼年相處的總角之交,老時重逢互不相識。“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因為你已不是原來的你。
其實何止是人,世界萬物無不如此。希臘哲學家說,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中國哲學家說,今日之火非昨日之火。道理相同。
為什麽這樣?因為變。變,使得世界萬物不停流轉,不斷自我否定。從這裏引出的重大哲學問題,就是世界的真實性問題。
佛教說四大皆空,或色即是空。因為事物沒有不變的,它們都是“相”,是虛幻的東西,並非真實的存在。《金剛經》說的萬物如泡影,講的就是這個意思。由此引出的是人生無常、萬物皆空的人生結論。
這表明辯證法有兩種,一種是消極辯證法,即由變而否定變化的物質載體,因而萬物皆空,人生如夢;一種是積極辯證法,由變化而肯定世界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生走向完美。
“我”並不是無法捉摸的。雖然不存在一個永恒不變的我,而隻存在一個永遠流變似乎無法言說的我。實際上我仍然是我。這種在我的變化中的同一性,不是人的思想,而是人的思想的物質載體,即人的生物學存在本身。我思故我在,笛卡兒的這個命題反對機械唯物主義,強調人的主體性,有哲學史的意義,但並無科學根據。任何一個人的生理停止運轉,思想亦隨之停止思考。我在故我思,是常人的思維,而我思故我在,隻能算是一種哲學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