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0年攝於酒家門前,前排右二為作者。北京友人在鄱陽湖酒家聚會,看到鄱陽湖三字,想起舊時家鄉:“麻石街道半掩門,臨河水碧遠山青。小巷深處無車馬,夜靜鑼聲報時更。”而今已是馬路寬闊,高樓林立,難尋當年小城情景。
張孝祥的《念奴嬌·過洞庭》是傳誦不絕的千古名篇,“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裏俱澄澈。悠悠心會,妙處難與君說”。妙處難與君說,的確表明語言的局限性。很多時候有些情景與個人感受很難用語言表達。如果用視覺藝術,通過攝影、繪畫,即用平麵的、直接用視覺可以觀察到的東西表現《月夜過洞庭湖》,可以彌補語言的不足。一張照片、一幅畫,可以給予人對月下洞庭的全景式把握,但它不能取代張孝祥詞中用語言構築的美的意境,更無法表達張孝祥寫這首詞時的個人心境和獨特的生活經曆與審美感受。
張孝祥以月夜過洞庭湖為背景,玉鑒瓊田三萬頃,沒有洞庭的遼闊,不是月夜,就不可能有此感受;就這點說,必須親曆其境,這與攝影、繪畫相同,但詞中表達的個人的生活經曆,個人的外放謫居,“應念嶺表經年。孤光自照,肝膽俱冰雪”。這是照片和繪畫無法表達的,至於“盡挹西江,細斟北鬥,萬象為賓客”,這種天人合一的思想,更是如此。繪畫與照片也要以題目點睛,語言是不可代替的。難與君說本身就是一種難說之說,它強化了對全詞意境的整體感受。
語言藝術和視覺藝術各有其妙,但不可能用繪畫代替語言,反之亦然。把全部詩詞都換成圖畫絕不可能具有詩詞語言的藝術與美學的力量。如果詩配畫,從不同角度各用其長,當然會產生新的效果。但一首詞如果要依靠配上畫才能感染人,肯定不會是上乘之作。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才能達到各自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