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批評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站在荀子主張“天人相分”、“製天命而用之”的立場看,這個批評是中肯的。的確,莊子在天與人的相互關係上過分向自然傾斜。在莊子看來,人“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似粟米之在大倉”,“似毫末之在馬體”。總而言之,人與自然相比,不足道哉。人應該遠離人世而回歸自然。
▲ 2006年攝於黃山,左一為安徽大學裴德海,中為作者。“二十年前雙腳遊,當時烏絲今白頭。巍峨屹立峰巒美,仁者樂山理易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哲學家應該具有山般的堅定品格,水樣的靈活智慧。
在當今生態環境惡化、人類高呼生存危機的時代,莊子似乎比荀子占上風,天人合一比天人相分占上風。這是可以理解的。任何對古代哲學題材的解讀都具有時代的特征。但真理過頭就會變為盲從。在當代毫無疑問主要傾向是反對破壞自然和對自然的掠奪。但如果由此走向倡導敬畏自然,甚至眾生平等的宗教觀念,就有點過頭。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輕視人而委命自然不見得就是一種正確的觀點。
至於回歸自然的山林派,在工業時代隻不過是浪漫主義者的幻想。其實,一些當今的“隱士”,依然向往別墅、汽車、冰箱,希望生活現代化,但又有一個優美的自然環境。這種山林派的實際內涵是優化自然,而不是像老莊那樣回到自然。我想,真正回到自然,自耕自食,自織自衣,過一種原始的簡樸生活,是不會有人願意的。可是這種現代化的生活加上優美的自然環境的可能性,沒有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沒有現代工業和科技支撐是不可能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式的生活,在當代對窮人而言是不能為,對富人而言是不願為。即使真的想過過癮,那也是在度假村中當幾天的假隱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