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晚年得子,對兒子的愛是可想而知的。他的《答客誚》:“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知否興風狂嘯者,回頭時看小於菟。”雖是戲作,但確實表達了魯迅先生對兒子的一片深情和愛意。可憐天下父母心,大文學家自不能免。
以老虎為例,並非魯迅首創。《莊子·天運》中就說,“虎狼,仁也”。“父子相親,何為不仁?”連人以為最為凶殘的虎狼對虎崽狼崽照樣相親相愛,何況人乎?高等動物是有情感的。盡管這是一種生物學的本能,與人們之間自覺意識到的情感不同,但不能說動物之間特別是人與動物間不能培養出感情。
▲ 1958年年初新婚攝於江西南昌,至今五十多年:“醇香不溢酒易藏,真情豈在話語間。看似平淡五十載,風雨相依苦共嚐。”
林語堂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對“情”著實頌揚了一番。他說如果我們沒有情,我們便沒有什麽東西可以作為人生的出發點。情是人生的靈魂,星辰的光輝,音樂和詩歌中的韻律,花中的歡樂,禽獸中的羽毛,女人的美豔,學問的生命,沒有情的人生,正如沒有表情的音樂,情給我們以內心的溫暖和活力,使我們能夠快快樂樂地麵對人生。林先生是文學家,當然重情。文學與詩,都會“緣情而生”。沒有情,就沒有文學,何況人生。
人有情,因而有人情。人情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情感性質的關係。人的情感不是生物學的本能,而是與人對自身的各種關係的自覺意識不可分的。父子之間有父子之情,夫妻之間有夫妻之情,其他如兄弟姐妹之情、朋友之情,同鄉有鄉情,同一民族有民族之情,同一國家有同胞之情,如此等等。
各種各樣的情感,產生於各種關係之中,是對各關係的一種道德上的自覺意識。父子之情是對父子血緣關係的自覺意識,沒有父子關係當然無父子之情。其他各種情感都是與特定的關係相聯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