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哲學心語

論人性的塑造

字體:16+-

恩格斯1839年在致好友弗·格雷培的一封信中說過這樣的話:“沒有哲學就沒有教育;沒有教育就沒有人性;沒有人性就沒有宗教。”最後一句話不一定正確,時年19歲的恩格斯當時還沒有擺脫家庭的宗教影響,但青年恩格斯關於沒有哲學就沒有教育、沒有教育就沒有人性的說法還是很有見地的。

恩格斯說,沒有哲學就沒有教育,表明他對哲學的重視。這不是偶然的。德國是個哲學民族,哲學思維很發達。恩格斯的青年時代,正是康德、費希特、謝林餘光猶存的時代。尤其是黑格爾的影響巨大,他的哲學思想影響了當時人文學科的許多領域。馬克思在1837年給父親的信中說,深感哲學的重要,認為沒有哲學就不能前進。雖然當時他正在波恩大學讀法律係,但對哲學情有獨鍾,對康德、費希特,特別是黑格爾由厭惡到入迷。馬克思與恩格斯當時並不認識,但對哲學的重要性感受相同。

▲ “本是同根生,交流共有源。”1995年攝於兩岸“哲學與倫理”學術研討會,右二為作者。

恩格斯說,沒有教育,就沒有人性。教育與人性的關係在恩格斯的時代也是個老話題。在法國唯物主義者中,愛爾維修等人已經講到人的天性善良和教育萬能的問題,並且由此引出社會主義結論,認為既然人性是善良的,就應該按照人的本性安排周圍世界,使人在其中能認識和體會到真正合乎人性的東西,使他能認識到自己是人。法國19世紀的空想社會主義者例如傅立葉等人的觀點就是法國唯物主義關於人性觀點的延伸和發揮。

關於教育與人性的問題,關鍵是人性能改變嗎?教育是改變人的本性還是改善人的本性,這是個爭論不休的問題。年輕的恩格斯已經認識到人性並不是抽象的,它可以由教育的塑造而具有各種不同的性質。良好的教育可以充實人的知識,改變人的思想,規範人的行為,提高人的道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