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哲學心語

下篇

字體:16+-

論人

我在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學習哲學時,根本不知道哲學中還有一個“人”的問題。蘇聯專家沒有講過,教科書中沒有讀過。馬克思的著作,特別是早期著作中有,但沒有接觸過。其實即使看到,也不可能注意,不可能理解。讀者對書的理解,總是受自己讀書的時代背景製約的。開始注意這個問題是1983年關於人道主義與異化問題的大討論。至今三十年,很多問題我仍然模模糊糊,說不太清楚。這不奇怪,三十年算什麽,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關於什麽是人的問題爭論了兩千多年,這個爭論構成哲學史的一個最重要方麵。

▲ 攝於中國曆史唯物主義第九屆年會。“換屆不賦閑(不再任學會會長),堅持老本行(曆史唯物主義)。”左一為林建公,左二為作者,右一為李崇富,右二為周隆濱。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的地位是很高的。天地人並稱三才。《道德經》中也說,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據說魯迅先生的兒子發蒙時,魯迅的好友許壽裳先生在寫字本上寫的三個字,就是:天地人。

在漢語中,人字的結構最簡單,一撇一捺,最好認;可它又最重要,最複雜,也最困難。人的一生都在學做人,都要和人打交道,都要學會做人;在哲學中,對人的理解分歧最大,至今仍在爭論不休。可以說,人字的確是易認難懂。

以人為本,是我們科學發展觀的主導思想原則。上自中央製定政策,下至醫院看病、工廠生產、商店服務,任何領域都用得上。這是時下最具政治性又最溫馨最有人情味的口號。

對中國共產黨來說,“以人為本”,既是奉行馬克思主義關於無產階級解放和人類解放的宏偉目標,又具有我們新時期的時代特征。商店說以人為本,就是全心全意為顧客服務;醫院說以人為本,就是發揚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各行各業都說以人為本,就是我們黨一貫提倡的為人民服務的口號更具時代特征的說法。誰都懂這個口號的政治意義和實際內涵,誰也不會追問“人”是什麽意思。無人追問,也無須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