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哲學史上有各種各樣的哲學家。有的是自吹自擂如過眼煙雲,有的是對人類文化長期發生影響。一個具有真實曆史感的哲學史家應該善於把他們區分開來,絕不要為一些善於炒作的哲學小販所迷惑。
馬克思說,要真正把握一種哲學首先要把握它的體係的精華,而不是津津樂道地敘述哲學家個人的個性或瑣屑小事。所謂體係的精華,指的是構成這個體係的規定的動因和貫穿整個體係的一以貫之的根本觀點。那種把哲學家的逸聞趣事當成哲學賣點的哲學是戲說而不是哲學。
一個有見解的哲學史家,要像馬克思所說的把那種像“老田鼠”一樣不聲不響地前進的真正的哲學認識,同那種滔滔不絕的、公開的、具有多種形式的現象學的主體意識區別開來。我們評價一個哲學家不是根據哲學家關於自己說了什麽,而是他的實際哲學觀點是什麽。哲學史不同於科學技術史。科學技術史的確是越到後來越高出於前者,後人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山高人為峰。站在科學成就山峰上的後來者會高於前人。可哲學史中體係的更替,並不表明後出現的體係在人類智慧和認識上一定高出前者。不同時代的哲學智慧是無可替代的。一個偉大的哲學家,可以是幾個世紀甚至是千載難逢的人物。他的思想永遠哺育人類,成為人類智慧的“蓄水庫”。哲學不是單純的工具,它不像可以為拖拉機所取代的過時的犁鋤。偉大的哲學家的貢獻,各有千秋,彼此不可替代。
對哲學的發展,應該有曆史感,即善於把某種哲學體係放在整個曆史過程和聯係中考察。馬克思強調,在闡述具有曆史意義的哲學體係時,為了把對體係的科學闡述和它的曆史存在聯係起來,曆史感是絕對必需的。一個沒有曆史存在的理由,一個與先前的哲學沒有聯係,即不是作為整個曆史必需環節的哲學體係是沒有存在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