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最時髦的用語之一是推銷自己,包裝自己。當然,對於商品或把自己當成商品的人來說,這或許是允許的,對於學術來說不能這樣。例如,哲學如果大吹大擂,往往會變為哲學騙局,像當年恩格斯對杜林批判時所指出的那樣。
▲ 2006年攝於人民大學哲學院50年大慶發言。“智者雲集慶生辰,不辭千裏衣染塵。眼濕緊握同窗手,頭白猶重師生情。”哲學院50年來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哲學教員和理論工作者,其中一些人成就卓著。院慶聚會,場麵熱烈感人。
哲學不可能趨時,也不可能媚俗。哲學不同於文學藝術,因為它的抽象性和冰冷冷的邏輯分析,沒有**的論述方式,不可能像歌曲或時裝一樣具有流行性,最多是在少數知識分子範圍內得到傳播。而且真正具有創新意識的哲學,是開辟思想新領域的第一支響箭,是迎接新的真理的第一聲號角,它往往與傳統觀點和世俗流行的觀點相左,唱和者甚稀。甚至被視為異端邪說,遭到排斥和打擊。在哲學家死後甚至死後多年才被重新發現、被接受、被重新估價,這種現象在哲學史上是常見的,甚至是一種規律性的現象。
哲學雖然不可能趨時媚俗,但哲學就其影響和作用來說確有長短之分。人們在曆史上可以看到兩種哲學,一種是在曆史上長期起影響作用的哲學;一種是朝生暮死、過眼煙雲的哲學。時間可以說是哲學的試金石。它既可以是埋葬一種哲學的墳場,也可以是展示另一種哲學的舞台。在列寧的著作中曾使用過聰明的、愚蠢的、偉大的和渺小的這類定語來形容不同的哲學。所謂聰明的、偉大的哲學家的哲學,當然是在曆史上能長遠起作用的哲學,而愚蠢的、渺小的哲學家的哲學隻能是過眼煙雲。馬克思在《關於伊壁鳩魯哲學的筆記》中說,希臘人永遠是我們的老師。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也極力讚揚希臘哲學家,認為在古希臘哲學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後各種觀點的胚胎、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