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哲學隨感錄

向管理要交通[1]

字體:16+-

近半年多來,上海的交通問題又成了市民談話的主題。如何使道路保持暢通,如何使出行不再成為負擔,不但市府領導十分重視,市民們也都在獻計獻策,這自然是十分可喜的現象。按照我的看法,要使排堵變得更為有效,就應該破除單向度的思維方法,向管理要交通。

什麽是單向度的思維方法呢?那就是看問題隻認一個角度,看不到其他角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比如,許多人認為,改善城市交通,要靠修路和建路。這個看法當然有它的道理,但它無法解釋下麵的現象:上海的馬路從改革開放前的1400餘條已經增加到目前的2700多條,幾乎翻了一番,但為什麽一部分馬路的使用率非常低,而另一部分馬路又堵得水泄不通呢?這就啟示我們,雖然修路和建路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緩解城市交通,但並不能完全解決交通問題。何況,城市空間的有限性決定了道路擴展的界限。所以,如果必須引入第二個向度來思考交通問題的話,這個向度就是管理。如何通過更為有效的管理措施使道路暢通起來,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向管理要交通”的真正含義。

假如說修建道路、更新車輛、發展軌道交通等主要涉及硬件,那麽,提高管理質量、完善交通法規、提升市民的交通意識等則主要涉及軟件。一言以蔽之,城市發展已經把一個重大的問題推到我們的麵前,即如何從後發國家的城市的粗放型的交通管理方式升格為國際文明大都市的科學型的交通管理方式。這種升格不光體現在基礎設施和硬件的更新上,更重要的是體現在整個城市交通管理的理念的根本性轉換上。在我看來,新的城市交通管理的理念的確立,不能不反思以下三層關係。

一是車與車之間的關係。這裏既涉及各種不同性質的“車”,如地鐵、輕軌、集卡、普通卡車、公共汽車、電車、小汽車,甚至摩托車、助動車、自行車、黃魚車等車輛在時間和空間中的關係,也涉及每一種相同類型的車輛之間在時間和空間中的關係。其實,任何車輛都兼有兩種相反的功能:當它們在路麵上行駛時就構成交通,而當它們在路麵上保持靜止時就構成堵塞。路麵空間的有限性決定了每一個時段在路麵上行走的車輛的有限性。也就是說,必須調整車與車之間的關係,以便在每一個時段讓適量的車在相應的路麵上行走。不久前在北京路、南京路等主要街道上出現的“車庫停車數量”電子指示牌,就是從管理的角度處理車與車之間關係的一個新的嚐試。事實上,隻要一部分行駛著的車輛能就近進入車庫,道路堵塞的可能性就會下降。然而,按照我的看法,這樣的措施真正要生效,就需和其他相關的措施一起實行,如合理地設計停車庫的方位和車位的數量、適度降低停車收費、確保車庫進出口所在道路的暢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