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西恩·戈德曼(Lucien Goldman,1913—1979年),羅馬尼亞裔的法國著名哲學家、社會學批評家、美學家,是法國發生學結構主義的創始人。出生於布加勒斯特一個猶太家庭,早年在羅馬尼亞的大學學習和研究法律,參加過馬克思主義秘密組織。1933年因遭追捕而逃往維也納,開始接觸研究盧卡奇的著作。1934年後去法國巴黎學習和研究哲學、語言學和經濟學。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去瑞士擔任皮亞傑的助手,並於蘇黎世獲得博士學位。戰後返回巴黎,在全國科學研究中心和高等實用學校任教。他曾在歐洲許多大學和美國一些大學任教和擔任客座教授。1961年去布魯塞爾領導了一所大學的文學社會學研究中心。主要著作有:《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1952年)、《隱蔽的上帝》(1955年)、《辯證法探索》(1958年)、《小說社會學》(1964年)、《發生學結構主義》(1967年)、《文學社會學方法論》(1981年)等。
一 發生學結構主義美學的思路和方法
戈德曼的思想來源比較複雜,深受盧卡奇、皮亞傑以及馬克思等人思想的影響,但又不局限於這些特定的思想框架,而是把盧卡奇、皮亞傑與馬克思的思想糅合在一起,創立了獨具一格的“發生學結構主義”。他接受了馬克思的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邏輯方法和實踐觀點、皮亞傑發生認識論關於結構同化、順應的建構主義原則,以及主要來自於盧卡奇的哲學術語,從而形成了其獨特的發生學結構主義新方法、新思路。這裏,所謂結構主義,是指研究的側重點不在於一種世界觀的內容,而是這種世界觀所展示的範疇結構;所謂發生學,則是指研究這種精神結構是如何曆史地產生的,研究一種特殊世界觀和產生這種世界觀的曆史條件之間的關係。發生學結構主義的主要論題是從偉大的文藝作品得以產生和出現的世界觀根源來揭示其本質。戈德曼這種發生學結構主義方法包括六個核心範疇:(1)“有意義的結構”(significant stracture);(2)“超個人主體”(transindividual subject);(3)“總體性”(totality);(4)“世界觀”(world view);(5)“可能意識—客觀可能性”(possible consciousness-objective possibility);(6)“同構”(hom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