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洛德·列維-斯特勞斯(Claude Lévi-Strauss,1908—2009年),是法國著名人類學家、社會學家,結構主義的奠基人。出生於比利時的布魯塞爾,父母都是法國人。他早年就讀於巴黎大學,攻讀法律、哲學和心理學。1935—1939年在巴西聖保羅大學執教期間,對人類的原始狀態產生了興趣,為此他曾在中巴西一帶,作過多次民俗探險,深入土著部落收集人種學資料。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返回法國服兵役。由於他有猶太血統,40年代初在一位親友的幫助下旅居美國,任教於紐約新社會調查學院。1946年起曾一度擔任法國駐美國大使館文化參讚。1947年任巴黎人類博物館副館長。1950年起任教於巴黎大學高等研究院。1959年以來一直為法蘭西學院社會學教授。由於他在結構主義理論方麵作出了舉世公認的突出貢獻,他的一生曾獲得了許多殊榮。如:法蘭西文學院院士、大不列顛和愛爾蘭皇家人類學研究院名譽博士、保羅佩利奧獎、赫胥黎紀念獎章、美國威爾納·格林人類學基金會“韋金”獎、法國全國科研中心金質獎章、伊拉斯莫斯獎等。
他的主要著作有:《南北克瓦拉印第安人的家庭與社會生活》(1948年)、《親族關係的基本結構》(1949年)、《種族與曆史》(1952年)、《悲傷的熱帶》(1955年)、《結構人類學》(1958年)、《今日圖騰》(1962年)、《野性的思維》(1962年)、《神話學》(1964—1971年)、《結構人類學(第二卷)》(1973年)等。
一 結構主義神話學
列維-斯特勞斯的文化人類學主要研究土著部落生活中的製度、慣例、習俗、信仰等方麵。他運用語言學模式研究了原始社會中婚姻和家庭製度,例如用語言學中“音位”的“對立關係”,來分析原始氏族的烹飪現象。在某種部落裏,“煮”、“蒸”、“生”、“熟”等現象暗示著“對立關係”而形成類似語言學中的“音位結構”。“生”、“熟”這些觀念並不是各自獨立的“音素”,它們是結構係統中的“音位”(有意義的單位),它們的人文意義是“自然”與“文化”的差異:“生”肉如能自然成“熟”,則變成了“腐”肉,如以人工“煮熟”,則成為有用的食物。也就是說,火的使用是文明的標誌。再以親屬關係為例,親屬關係中的名稱也如同“音位”,它們之所以有意義,是因為它們是“親屬”係統中的分辨因素,“親屬”正以它們之間的關係相同定義,同時它們也是一個民族對其所生存的人文環境與這種環境中主客關係的認識的潛意識表現。例如“舅父”和“外甥”在不同的民族可能代表兩種不同的關係:在某個民族,“舅父”可能代表“權威”和“嚴峻”的觀念,但在另一民族則代表“可親”的觀念;相對的“外甥”在前一種情況代表“敬畏”,在另一民族則意味著“親昵”的態度。同時如果甥舅關係是“敬畏”型,則同民族的父子關係必定是“親昵”型,反之亦然。這種現象其實是整體中的片麵關係。從整體上看,這裏討論的親屬關係共有四種組合:兄弟與姐妹、夫與妻(這兩種以性別劃分)、父與子、甥與舅(這兩種以輩分劃分)。前兩項與後兩項各成一組,每組中兩項之間的關係相互影響,從某一項關係可以推知另一項關係,四項之間由兩組相應的對立關係相互定義。另外親屬關係還涉及複雜的文化行為,如“交換”、“通婚”、“**禁忌”等。據此,列維-斯特勞斯得出這樣的結論:親屬關係是一個秩序的整體,這個整體與其各部分的特點恰好像音位學中音素與音素係統的關係一樣。他還運用結構主義語言學的方法,指出親屬關係隻是表層結構,在其內部還有深層結構——親屬結構,而這種結構是由人類心靈產生和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