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西方美學史 第7卷 二十世紀美學 下

第六節 布爾迪厄的美學和文化理論

字體:16+-

皮埃爾·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年),當代法國社會學家、思想家,1954年畢業於巴黎高等師範學校,比解構主義思潮倡導者德裏達早一年,比福柯晚三年,與年鑒學派第三代的代表人物拉杜裏和專攻敘事學的文學理論家熱奈特同年。不過,與福柯、德裏達相比,布爾迪厄算得上大器晚成,他的學術潛伏期要長得多,盡管在50年代末期的一係列研究成果中,布爾迪厄已經顯露出了令人驚奇的學術敏感和理論深度,但他真正的學術影響直到70年代才開始慢慢形成。

布爾迪厄1930年出生於法國南部的比安地區,是一個鄉村郵遞員的兒子。他是在結構主義的傳統中被訓練成為一個人類學家的,這一學術背景支配了他在阿爾及利亞所從事的實地考察工作。布爾迪厄研究中的一個極為成功的部分是在阿爾及利亞人反對法國殖民統治的戰爭期間完成的。這一經曆在他對科學、社會和政治之間的相互聯係的思考上留下了印跡。回到法國後,他得到了裏爾大學的一個職位,在那兒他完成了有關阿爾及利亞的一些早期論文,並開始了一係列新的研究,包括對他出生地比安地區的研究,以及有關法國流行文化的研究。在同一時期,他作為訪問學者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等地進行過合作研究。由於早期研究的成功,1964年布爾迪厄在巴黎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得到了一個職位,他後來成了該院歐洲社會學中心的負責人,《社會科學的研究行為》雜誌就是由這個中心創辦的。

1972年布爾迪厄出版了《實踐理論概要》,這部如今已成經典的社會學著作,並未像德裏達60年代中期的三部著作那樣,引起極大的轟動,這部著作的理論影響,無論在法國還是在英語世界都是滯後的,盡管1977年劍橋大學出版社就已出版了它的英文版,但在英語世界,“布爾迪厄”仍是一個不引人注目的名字。1975年布爾迪厄創辦了《社會科學的研究行為》雜誌,這本令人耳目一新的雜誌,不僅成了布爾迪厄最主要的理論論壇,而且其影響也直線上升,並迅速成為法語世界發行量最大的社會科學類刊物。1980年布爾迪厄出版了另一部重要著作《實踐的邏輯》,1990年斯坦福大學出版社推出了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