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西方美學史 第7卷 二十世紀美學 下

第九節 詹姆遜走向辯證批評的解釋學美學

字體:16+-

弗雷德裏克·詹姆遜(Fredrid Jameson,1934— )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最重要的新馬克思主義批評家。他1954年畢業於哈佛大學福德學院,獲學士學位,後入耶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1959年用法文寫出博士論文,獲文學博士學位。從1959年起,他先後在哈佛大學、加州大學、耶魯大學任法國文學和比較文學教授。現為杜克大學教授、文學係主任。其著作甚豐,除了《薩特:風格的起源》、《侵略的寓言:法西斯現代派作家W·萊維斯》等外,主要論著有《馬克思主義與形式》(1971年)、《語言的牢籠》(1972年)、《政治無意識》(1981年),這三本被稱作西方馬克思主義批評“三部曲”。此外,他的論著還有《元評論話語》、《拉康的想象和象征》、《馬克思主義與曆史主義》、《後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1984年)、《處於跨國資本主義時代的第三世界文學》(1986年)、《理論中的意識形態》(1988年)等。1985年應北京大學之邀,詹姆遜曾來華講學,其講課內容後被翻譯、整理,以《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1986年)為名在中國出版。

詹姆遜的研究範圍十分廣泛,從俄國形式主義、法蘭克福學派直至法國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都有獨到的理解。他對盧卡奇、薩特、阿爾都塞、馬克斯·韋伯及路易斯·馬丁的理解,都對20世紀馬克思主義和歐洲學術思想作出了重大貢獻。此外,他的研究範圍還涉及巴爾紮克、普魯斯特、阿爾桑德諾、曼佐尼、阿蘭·羅布-格裏耶、海明威、肯尼思·勃克、厄休拉·勒奎恩等歐美作家。一般認為,詹姆遜在理論上的貢獻主要是: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美學和文化理論,創立了走向辯證批評的文化解釋學,揭示和批判了後現代主義的文化邏輯,提出了“第三世界文化”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