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西方美學史 第7卷 二十世紀美學 下

第八節 伊格爾頓的文化政治美學02

字體:16+-

“意識形態的生產”觀點是伊格爾頓在分析英國批評家約翰·柏傑關於油畫的評論時引申出來的:“柏傑認為,油畫這種藝術體裁隻有當人們需要表現看待世界的某種思想方法時,才能得以發展,因為其他技術做不到這一點。油畫在其描繪之中創造出某種濃度、光彩和凝聚。它作用於世界,與資本作用與社會關係一樣,將一切東西都看作對象。油畫本身成了一種對象——一種被人購買和占有的對象;它本身是一宗財產,而且以這個角度去表現世界。這裏麵有一整套相聯係的因素。有社會經濟生產的階段問題,即油畫這種特殊的藝術生產技術什麽時候開始發展。有社會關係問題:藝術家與群眾的關係,油畫技術同這種關係密切相關。有藝術產權關係和一般的產權關係的問題。還有一個問題,維持那些產權關係的意識形態是怎樣體現在某種繪畫形式之中。這類問題把生產方式同畫布上的臉部表情聯係起來,正是在這一點上,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必須用自己的語言加以論述。”在這段論述中,伊格爾頓充分注意到了藝術意識形態問題的複雜性,正如他指出的,“一種意識形態從來不是一種統治階級意識的簡單反映;相反,它永遠是一種複雜的現象,其中可能摻雜著衝突的、甚至是矛盾的世界觀”[144]。

圍繞藝術的意識形態性與生產性關係,伊格爾頓上述闡發包含了以下幾層意思:首先,藝術本身是一種意識形態,正像油畫一樣,它表現人們看待世界的思想方式和思維模式,文學藝術一直與意識形態價值標準密不可分,其曆史構成了我們時代意識形態史的一部分,可以說文學理論本身就是意識形態的。其次,文藝是意識形態,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又是一種商品,它可以如恩格斯所說,“是與經濟基礎關係最為‘間接’的社會生產,但是從另一意義上也是經濟基礎的一部分:它像別的東西一樣,是一種經濟方麵的實踐,一類商品的生產”。最後,文學藝術是一種立足於生產之中的意識形態,並在生產中實現著意識形態的再生產,因此在油畫的人物形象中潛行著意識形態的身影。油畫如此,文藝也是如此,“馬克思主義批評是一個更大的理論分析體係中的一部分,這個體係旨在理解意識形態——即人們在各個時代借以體驗他們的社會的觀念、價值和感情。而某些觀念、價值和感情,我們隻能從文學中獲得”[145]。正是在考察文藝的意識形態屬性和生產屬性的基礎上,伊格爾頓構建了具有馬克思主義特色的意識形態生產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