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西方美學史 第7卷 二十世紀美學 下

第六節 哈特曼的解構主義批評理論

字體:16+-

傑弗裏·哈特曼(Geoffery Hartman,1929— )是美國當代最有影響的文學批評家和美學家之一,耶魯大學英語係和比較文學係教授,對英美浪漫主義詩歌和猶太文化研究具有很深的造詣。他出生於德國一個猶太家庭,九歲逃離納粹德國,隨後在英國接受教育。十六歲前往美國與家人團聚,隨後就讀於紐約市皇後學院。在這期間哈特曼先後學習了英語、西班牙語、希臘語和意大利語等多種語言,並顯現出對詩歌和小說的濃厚興趣。1949年,哈特曼進入耶魯大學學習,先後師從於三位著名的文學批評家(勒內·韋勒克、奧爾巴赫、亨利·佩勒)。1953年,哈特曼在耶魯大學獲博士學位。1955年起哈特曼開始任教於耶魯大學英語係和比較文學係。自50年代初開始步入文壇、進入美國批評界以來,哈特曼就以其頗具個人特色的批評理論和批評風格對文學批評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筆耕不輟、著述甚豐,其主要著作有《未經調節的視像》(The Unmediated Vision: An Interpretation of Wordsworth ,1954年)、《華茲華斯的詩1787-1814》(Words-worths Poetry 1787-1814,1964年)、《超越形式主義:文學散文》(Beyond Formalism: Literary Essays,1970年)、《閱讀的命運及其他散文》(The Fate of Reading and Other Essays,1975年)、《荒野中的批評:今天的文學研究》(Criticism in the Wilderness,1980年)、《拯救文本:文學/德裏達/哲學》(Save the Text: Literature/Derrida/Philosophy,1981年)、《橫渡:作為文學的文學批評》、《未成熟的預言:文化之戰中的文學散步》(Minor Prophecies: The Literary Essay in the Culture Wars,1991年)、《最長的陰影:寫在對猶太人的大屠殺之後》(The Longest Shadow: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Holocause,1996年)、《文化的災難性問題》(The Fateful Question of Culture,1997年)、《批評家的曆程》(A Critics Journey: Literary Reflections,1999年)等。其中,《華茲華斯的詩》、曾獲得克利斯蒂安·高斯獎。這些著作基本上反映了哈特曼漫長而多變的學術生涯。作為一名文學理論家和文學批評家,哈特曼的思想並非一成不變,他在不同的時期往往有著不同的關注點,並且不斷調整自己的批評立場和理論角度。對多種語言的掌握,使得哈特曼能夠將法語與德國觀念、德語歌謠和英國浪漫主義詩歌廣泛聯係起來;紮實的哲學素養和理論基礎,尤其是與歐陸哲學的淵源也在某種程度上奠定了他批評作品的基調;深厚的文學素養與開闊的理論視野使他的文學批評實踐更加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