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麵我們對從德裏達的解構思想到耶魯學派的解構批評作了簡要的評價,下麵我們將結合實例,對解構主義文學理論和批評的一般特征和閱讀批評模式作進一步論述。
一 解構批評簡釋
喬納森·卡勒在《論解構:結構主義之後的理論與批評》一書中,認為德裏達解構主義對文學產生的影響,主要是表現在四個方麵。首先,它影響了一係列有關文學和文學批評的概念,包括文學本身的概念。其次,它為文學批評提供了新的話題,諸如對在場和不在場這類“二元對立”概念的解構。其三,德裏達本人的解構閱讀實踐,為一個新的讀解模式樹立了樣板。最後,它還影響了人們對史學批評的性質和目標的看法,比如,它顯示了結構主義雄心勃勃的理性圖式不過是一場白日夢;顯示了文本永遠是在自相抵牾,沒有定解:顯示了構建體係的雄心終成泡影之後,批評老老實實地回到閱讀和闡釋的基本層麵上來的必要等等。
卡勒的體會是不無道理的。德裏達無疑是一個極具文學氣質的哲學家,在為昔年未完成答辯的博士論文《一篇論文的時間》中他回憶說“我最恒久的興趣,那是甚至在我喜歡上哲學之前即已發生的,應當說如若可能的話,是對文學,對叫做文學的那類文字的興趣。”[189]這興趣足可解釋當德裏達的影響傳入大洋彼岸之後,何以尤其在文學界一路走紅的原因。
就文學本身的地位而言,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經過德裏達的引申,它業已不是比曆史,而是比哲學本身更有哲學意味了。曆史上文學作為哲學的對立麵,是被擋在了“日常語言”之外。修辭性、虛構性被視為文學的基本特征。在文學中語言變得自由了,可以恣意遊戲而不用承擔責任,這用英國言語行為理論哲學家J·L·奧斯丁的說法,是因為文學使用的是一種非真亦非假,故而隻是“不認真”而已的語言,隻需把它懸擱起來,不使染指哲學話語的純潔性,便也無妨。但是解構主義的文本理論既出,這個局麵實際上是被顛倒了過來:文學向無限播撒的“異延”性質,致使“認真”的話語如哲學反倒成了仿佛無稽之談的詩的一個分支。這如海德格爾日常語言是一首被用竭了的詩的比喻,真理便成了其虛構性被人忘卻的虛構故事。由此觀之,文學便成了曆史、哲學等其他一切話語形式皆從中而出的“原型文學”。德裏達意味深長地轉引過象征主義詩人瓦萊裏的一段話:“如若我們擺脫習慣的思想方法,而就知識領域現狀來看,不難發現,由它的產品即文字所界定的哲學,客觀上是文學的一個特殊的例子。”[190]瓦萊裏接著說,哲學的定位絕不能離詩太遠。這實際上已把哲學當作文學的分支和派生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