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學派是法國解構主義、尤其是德裏達的解構主義在美國的發展傳播的產物,也是解構主義在文學批評、研究中的成功應用。耶魯學派在批評理論和實踐上的豐碩成果在美國和西方世界產生了巨大影響,也把解構主義美學推向鼎盛時期。
在20世紀50年代,美國耶魯大學曾是新批評最重要的中心,由於羅伯特·潘恩、羅伯特·沃倫、克林斯·布魯克斯、威廉·維姆薩特等一批著名新批評家的卓越工作,使新批評成為當時美國文學批評界最強大的一股勢力。如前所述,新批評把注意力從傳統的對作者及其傳記的研究,轉到對單個作品的文本研究上。他們把文本(主要是詩歌文本)當作一個封閉自足的語言結構係統,認為作品的意義就在這語言結構之中,批評家就是通過“細讀”文本,闡釋其語言學諸構成要素,如語音、語詞、比喻、象征等,來發現“意象”,揭示作品的美學意義,說明文本的語言構造如何能激發起讀者形成意象、產生愉悅的審美功能的。
但是,60年代起,新批評已受到闡釋學派、讀者反應批評等廣泛的挑戰,其囿於文本“細讀”的封閉式批評遭到越來越多的非議。在此背景下,1966年德裏達來到美國,首先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作學術講座,以後又到耶魯大學傳揚其解構主義思想。從那時起,以耶魯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為中心,一批年富力強的學者迅速聚集起來,從各個方麵吸收歐陸解構主義新思潮,衝決新批評的森嚴羅網,在文學研究乃至整個文化領域形成一股富有銳氣和活力的新潮。其中,耶魯大學在解構主義的傳播和發展中起了關鍵性的作用。該校每年邀請德裏達來訪並主持學術研討會。該校的一批優秀的學者和批評家紛紛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德裏達的解構主義思維方式,並努力應用到批評實踐中去。他們的成就很快在全美乃至西方激起巨大反響,被譽為“耶魯學派”、“耶魯批評派”或“闡釋幫”,名噪一時。其中,成就最大、聲譽最高的,是被戲稱為“耶魯四人幫”的保爾·德·曼、希利斯·米勒、哈羅德·布魯姆和傑弗裏·哈特曼,四人以及德裏達在1979年合作出版了《解構與批評》(Deconstruction and Criticism )一書,產生了很大影響,成為美國解構主義批評的主要代表。